孟鲁司特纳协同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疗效观察
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反应炎性反应,其规范化治疗是应用激素和供受体激动剂,但存在不能完全控制略喘症状及依从性差等问题。研究发现,白三烯在哮喘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刷年10月-2伽年6月,我们对收治的48例哮喘患者在常规吸入布地奈德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铀口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届哮喘学术会上讨论通过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I]。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45.3土8.9)岁。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8例,其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雾化吸入布地奈德800g,1次/d,观凛组加用孟鲁司特铀阳吨,每晚睡前口服,1次/d。观察过程中如出现呼吸道细菌感染,均加用抗生素,9例哮喘急性发作者均加用。受体激动剂。治疗12周后判断疗效。
1.2.2疗效判断标准
(1)未控制:症状、体征无改善;(2)良好控制:症状评分每天>1分,但每周运2d;加用~2受体激动剂每周延剖,每周最大量4次(8喷);每天晨起呼气峰值流速(PEF)法80%预计值。(3)完全控制:无日间症状:未用p受体激动剂:每天晨起PEF>80%预计值;未发生因哮喘而夜间憋醒的情况;无急性发作;未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影响治疗。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率的比较采用矿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完全控制口例,良好控制23例,未控制8例,总有效率为83.34%;对照组分别为7、19、22例,54.169岛;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可逆性气道阻塞和非特异性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炎症疾病,涉及一系列炎性细胞和炎性介质的复杂过程。其实质是气道慢反应炎性反应和高反应性,临床具有弥漫性、反复性、长期性和可逆性等特点,严重者可转化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哮喘最有效的方法:可显著减少支气管上皮和蒙古膜下肥大细胞、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降低微血管的通透性,阻断炎症细胞激活,抑制淋巴细胞产生介质,并减少血管蒙古附分子表达,显著减轻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但其疗效与患者的依从性及用药方法密切相关,即使吸入方法正确,吸入到肺部药量亦仅为7%-11%,即治疗上存在一定局限性。白三烯是引发支气管哮喘的主要介质,与受体结合后可产生局部组织水肿,蒙古膜分泌增多与支气管瘦孪,从而引发哮喘发作。而孟鲁司特是强效的半脱氨酸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与半胧氨酸白三烯受体(CysLTl)结合,从而阻断白三烯致炎作用,6-12岁每次10吨,>12岁每次20问,每日2次,用药后1-2d起效,1周左右疗效达高峰,可持续4周以上[310孟鲁司
特是一种强选择性长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通过竞争性结合半脱酸受体而抑制白三烯的活性,预防和减轻教膜炎性细胞浸润,舒张支气管平滑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可补充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的不足,有效控制并预防哮喘发作,适于治疗各种程度哮喘白三烯是花生四烯酸代谢中产生的脂质介质,在哮喘发病机制中占重要地位,其分为两类:一类是二叛酸类(如L四4),为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剂;另一类是半眈氨酸基,包括自三烯C4(LTC4)、白三烯D4(LTD4)和白三烯E4(I.:四4),可引起支气管崖李,增加支气管高反应性,促进蒙古液的产生和蒙古膜水肿,是强有力的平滑肌收缩剂和嗜酸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剂。朱元压[4]进行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对轻、中度哮喘患者服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销后,观察组FEV1改善率为12.27%,昼夜PEF改善率为13.35%,哮喘发作率减少37%,激素用量减少39%。本研究观察组哮喘控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孟鲁司特铀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效果确切,可作为糖皮质激素的补充方法。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