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是起源于阔叶组织的肿瘤,多发生于胃肠道,网膜肠系膜,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常被误诊为平滑肌瘤,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技术的发展该病的检出率逐渐提高。

  1临床资料收集2006年5月至2010年8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资料,采用GE Hispeed dual螺旋CT螺距3.0层厚5mm扫描前口服2%泛影葡胶稀释液800mL,增强采用双期或三期扫描,肘前静脉快速团注映海醉90mL,流率2.5-3.0mL,男21例,女15例,年龄36-65岁,平均年龄53.66岁,其中29例手术切除,7例穿刺活检。

  2结果36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位于胃19例,结肠9例,十二指肠5例,肠系膜3例,良性13例,恶性23例,单发32例,多发4例,CDI17(+)21例,CD34 22例。

  3讨论多数学者认为胃肠道间质瘤起源于胃肠肌层内的cajal间质细胞,因为只有这种细胞过度表CDI17 CD34表达,胃肠道阅质瘤约占肠道肿瘤的0.1%-0.3%,可以发生于食管至直肠间的任何部位,也可发生于网膜系膜和服膜后,其中以胃和小肠最常见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其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腹胀、腹部包块等,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病理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胃肠道间质瘤国际会议提出的标准:分为良恶性间质瘤(无恶性指标),交界性肿瘤(具备一项潜在恶性指标)和恶性间质瘤(具备一项肯定恶性指标或2项潜在恶性指标)141,总结本组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笔者认为胃肠道间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1)圆形后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2)多数边界清楚,光整,(3)即使较大的肿块对其周围组织的侵润亦相对较轻,肿块边界与邻近结构界限模糊时提示侵润,但较少见,肿块的密度多不均匀,与内部的出血,囊变,坏死有关, (4)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中度至明显强化,且静脉期强化高于动脉期。

  目前对胃肠道|同质瘤的良恶性划分仍存在分歧,部分研究者提倡将胃肠道间质瘤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肿瘤直径5cm和/或核分裂数注2≥10高倍视野(HPF),复发,转移率大,视为高危组:肿瘤直径运5cm和/或核分裂数≤2个/lOHPF,,CT扫描影像结合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类可做出定位及定性诊断,是临床对肿瘤分级,制定治疗方案和估价预后不可缺少的方法。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