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干扰素联合清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项困扰着国际社会的重大传染性疾病,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人数正在逐渐增加,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性问题川。目前国内外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并无特效药物,西医认为病毒是造成此病的原因,而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实质为摇摆毒互结导致的肝郁气滞证。笔者结合中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进行了中西联合用药法(干扰素联合清肝汤)对其进行了临床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为在2011年1月-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治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段为18-59岁,平均年龄为(39.8±9.2)岁,病程段为1-13年,平均病程为(6.2±1.3)年, ALT 100-200UIL者15例, ALT 200-300U/L者18例, ALT>300UlL者6例,治疗组39例,男20例,女 19例,年龄段为19-57岁,平均年龄为(38.4±6.1)岁,病程段为 2-14年,平均病程为(6.7士1.5)年, ALT 100-200UlL患者14例, ALT 20D-300U几者17例,T>300UIL者8例。经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资料具有较好可比性。

  1.2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I飞参照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最新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P中的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I飞参照最新版的《中药新药治疗病毒性肝炎l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候为:痕毒互结导致的肝郁气滞证。

  纳入标准2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患者均可纳入治疗。排除标准2近期内服用过抗病毒性的药物或具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g不能较好配合本研究指导治疗的患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干扰素α2自(海南欣明达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批号: 101224)肌内注射,每次300万,每日1次, 1个月后改为隔日1次肌内注射,疗程为6个月。治疗组在对照组干扰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自拟清肝汤进行治疗,每日1剂,分2次服下,每次约为150mL,疗程同样为6个月。

  1.4评价标准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复查血清HBV标志物及HBV-DNA,观察ALT复常率、HbeAg、HBV-DNA转阴率和应答率。 完全应答: ALT复常,血清HBeAg转阴, HBV-DNA转阴。部分应答: ALT复常,血清HBeAg转阴, HBV-DNA转阴三项指标有一项或两项未达标。无应答: ALT复常,血清HBeAg转阴, HBV-DNA转阴三项指标无一项达标。应答率=(完全应答患者数+部分应答患者数)/总患者数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者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 ALT复常率、血清HBeAg、HBV-DNA转阴率及应答率分别为:对照组70.2%、51.9%、60.5%、57.3%,治疗组82.1%、64.5%、71.6%、69.6%,与对照组相比较, 4项指标均具有显 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干扰素是一类有效的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它能提高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且对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另外干扰素还能提高病毒感染细胞膜上相关抗原的表达水平,使免疫细胞更容易识别被乙型肝炎感染的细胞,从而加强对其清除作用I呵。虽然现代医学认为肝炎病毒是造成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病因,但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往往表现出一系列其他症状,并伴随着严重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及机体虚弱等症状,中医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具有自身独特的方式,其治疗法则主要为扶正驱邪,解毒怯瘾,本研究清肝汤为笔者自拟方剂,黄商、白苟、丹参、苦参、茵陈、大黄、甘草共用具有补气驱邪,解毒清肝的功效,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

  疗具有多途径多靶点的特点,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同时,又能协助干扰素对病毒产生直接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ALT复常率、血清HBeAg、HBV-DNA转阴率及应答率分别为82.1%、64.5%、71.6%、69.6%,与对照组70.2%、51.9%、60.5%、57.3%相比较, 4项指标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 清肝汤辅助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中药多方位的治疗特点有关,在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同时又能协同干扰素进行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因此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可将此法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