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HIV/TB感染与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研究的现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及其引起的艾滋病(AIDS)的流行已成为全球结核病第3次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结核杆菌(IB)感染是我国HIV感染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我国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阳。在HIV/IB双重感染中,其抗结核化疗原则与非HIV感染的结核病相同问。抗结核药物毒副作用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值得关注。常用抗结核药物所引发的肝毒性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发病机制等是本文主要探究课题,旨在对HIV/TB双重感染时抗结核药物肝毒性认识提高。

  1肝毒性发生原因

  部分抗结核药物肝毒性较强,联合用药时肝毒性往往更为明显。

  据文献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差异较大,其影响因素众多。

  1.1异烟脐

  可致血清转氨酶升高,单独用药时较常见,具有→过性特点,后期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临床上与病毒性感染表现相近。组织学上主要为肝细胞坏死、变性,大多是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显著

  1.2利福平

  毒性较低,肝病基础上者发生率增加,其所致肝损害以混合型多见[町,特点是转氨酶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均升高。

  1.3吡嗪酰胺

  吡嗪酰胺的主要副作用为肝脏毒性叫,且与用药量呈正相关系口-81,临床应用时需注意药量安全。肝损害多见于用药后3个月内,可致肝细胞性肝炎,血清转氨酶升高。

  1.4联合用药

  有学者研究认为,异烟脐+利福平联合及利福平+毗喋酷胶联合肝毒性均增强,并认为吡嗪酰胺不适合长期应用,上述三者联合时则肝损害发生率高于以异烟脐为基础的其他方案[。

  2发病机制

  抗结核药物的肝毒性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其肝毒性以剂量依赖性为主。单乙酷衍生物为其肝毒性主要原因,异烟脐在肝脏代谢过程中,经过直接及间接途径所产生的相关"单乙酷衍生物"可造成肝细胞坏死,引起药物性肝炎,飞乙酷化分为快乙酷化和慢乙酸化,研究发现乙酷化者转化异烟脐为乙酷脐的速度快,通过进-步乙院化转化为二乙酸麟,增加解毒效率,慢乙默化者解毒效率低,易形成毒性更强的单乙酷脐衍生物,东方亚州人以快型为主,

  而西方白种人以慢型为主。

  利福平肝毒性较低,药物主要经胆汁排泄,服药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可暂时性升高,不应因为是其诱发的肝脏毒性作用,然肝病基础病者常因易形成胆汁淤积而导致肝损伤。受利福平诱导肝脏代谢酶可加重合用药物的毒性,促进合用药物的排泄,从而使疗效降低。

  吡嗪酰胺肝毒性机制不明,损害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为,其代谢过程中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可造成肝损伤。同时有证据表明异烟脐、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联合应用时应慎重,部分患者会产生明显的肝毒性。

  3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主要风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z依年龄、性别统计为老年者及女性,另外营养不良者、既往有肝病者,以及严重结核病亦为主要风险因素。研究表明,肝病基础上者发生肝损害率增加,病情多较重[2飞女性作为风险因素之一,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争议尚存IM1.不同地区的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发生率不同,研究表明亚洲人群有较高的抗结核药物肝毒性发生率。

  4 HIV感染对抗结核药物肝霉性的影晌

  HIV感染IAIDS患者的诸多因素对抗结核药物肝毒性的发生有影 响。艾滋病患者的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是导致药物肝毒性的危险因素之一。免疫系统无力阻止结核菌的生长和播散,使得严重结核患者增多阳,药物致肝损伤的危险性也增加。

  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高,更易出 现肝功能异常,HIV感染者尤其是AIDS患者常常合并多种机会性感染,同时使用数种药物也增加肝毒性风险。汪亚玲等报道, HIVIAIDS患者易发生肝损伤,抗真菌药、抗结核药或有肝病者联用有肝损 伤的抗田V药物发生率高,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常见。

  李健报道一组来自埃塞俄比亚资料,收集75例HIV阳性与63例HIV阴性的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 HIV阳性组药物性肝损 伤发生率为15.9%、HIV阴性组为6.5%,研究显示HIV阳性更容易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5结语

  HIV感染者由于营养不良、免疫异常、易合并感染及联合用药增 加等更易发生抗结核药肝毒性,临床实践中应加以重视。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