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中荧光定量PCR优于血清学检测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对支原体肺炎早期诊断中荧光定量PCR优于血清学试验分析,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均来自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在四川省三台县人民医院内科收治的CAP患者,其诊断符合2006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治指南》[3]诊断标准,纳入者均为起病1周以内就医的患者。研究对象共计226例,其中男107例,女119例,年龄在18~74岁,平均(43±15)岁。对所有受试者采取的医疗措施均争得受试者知情同意。

  1.2 标本采集 对所有患者分别在入院后第1天、第8天及第15天抽取患者血标本常规送检,用微型颗粒凝集法(日本富士Serodla—macoⅡ颗粒凝集试剂盒)检测血清Mp—IgM抗体。操作过程按说明书进行。

  同时分别在这三个不同时间点收集患者的咽试纸,拭取患者咽后壁分泌物,用2 mmol/L NaOH处理标本后按照肺炎支原体核酸扩增荧光检测试剂盒说明书(上海申友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进行操作,操作过程按说明书进行。

  1.3 诊断标准 用微型颗粒凝集试验检测血清Mp—IgM抗体滴度≥1:80为阳性,考虑为Mp感染。Mp—DNA拷贝数≥1×103copy/ml为阳性,考虑为Mp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x±s表示,检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AP患者中Mp感染的检出率比较 以Mp—IgM抗体≥1∶ 80或Mp—DNA拷贝数≥1×103copy/ml为Mp感染的诊断标准。226例CAP患者中Mp感染人数为47例,总阳性率为20.8%。其中43例Mp—IgM抗体阳性,45例Mp—DNA阳性,Mp—IgM抗体及Mp—DNA均出现阳性者41例。2例患者Mp—IgM抗体阳性而Mp—DNA阴性,4例Mp—DNA阳性而抗体阴性。两种方法最终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759)。见表1。

  3 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中,Mp是临床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在中国Mp更是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致病菌[1]。然后Mp肺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Mp培养困难,耗时长,阳性率低,很难真正运用于实验室诊断。荧光定量PCR以标记特异性荧光探针为特点,减少了扩增产物污染的机会,提高了检测特异性,并可对扩增产物进行精确定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226例CAP患者中检测出Mp感染者47例,总检出率为20.8%,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肺炎支原体感染在病原体感染中的地位正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表明上海等部分沿海城市Mp感染更是达到2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患者存在混合感染[2]。而在一项包含泰国3家医院的CAP流行病学研究中显示,Mp感染达到36.7%,远远高出国内平均水平[4]。表明Mp感染已经到了不容小视的地位,而且不同地区间Mp感染的差异较大,亚洲尤其是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高发区[4]。

  用血清学及荧光定量PCR两种方法检测入院3周内Mp检出情况,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荧光定量PCR诊断价值更大。但两种方法检测出的最终阳性率相似。在第15天,有2例患者Mp—IgM抗体阳性而Mp—DNA拷贝数阴性,原因可能是部分标本采样时量较少所致[2,5]。有4例患者出现Mp—DNA拷贝数阳性而Mp—IgM阴性,该4例患者年龄均在40岁以上,3例有基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出现DNA拷贝阳性而抗体阴性原因可能与患者免疫低下功能有关,致IgM抗体延迟应答。尽管有研究者认为Mp感染后存在携带病原菌而不发病的情况[5],但是这似乎并不会影响实验结果。Nilsson AC等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提示仅0.4% Mp—DNA拷贝数阳性。而Dorigo—Zetsma等对健康人群筛查则并未发现健康志愿者Mp—DNA拷贝数阳性[5,6]。表明尽管存在携带Mp可能,但发生率极低。此外,亦有部分Mp感染者可出现血清学持续阴性[2,5]。

  作者对47例Mp感染患者进行年龄及性别观察发现,女性比例感染者略高于男性,与国外部分文献报道一致[7]。47例患者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35岁之间,共计30例。此外,超过60岁的Mp感染患者共3例,均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并长期使用雾化激素吸入治疗。基础疾病是否为导致老年Mp感染增多的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