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301例脑卒中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的临床相关研究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对301例脑卒中后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的临床相关研究的介绍,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首次发作的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①入组患者均为首发卒中的患者,并且经过专科医师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I证实。②临床随访资料完整。③初中以上文化程度。④患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发病前有精神障碍病史。②脑卒中后意识不清、严重失语、认知障碍等;③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本组共301例,其中男性200例,女性101例,年龄39~71岁,平均52.8岁。出血性脑卒中154例,缺血性脑卒中 147例。
 
  1.2 焦虑、抑郁的评定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分为三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经济状况、文焕程度等:②疾病信息包括病变部位、卒中类型、生命体征、既往病史、治疗内容等:③量表部分:包括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项版本:7分以下没有焦虑症状;>7分可能有焦虑;>14分肯定有焦虑;>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29分有严重焦虑。汉密斯顿抑郁量表(HAMD)21项版本:得分<7分无抑郁;得分>7分有轻微抑郁;得分>17分有轻度或中度抑郁;得分>24分有严重抑郁。调查员为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调查时间为15~30 min,本次实验共发放问卷301份,回收301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方法
 
  数据结果均经Excel表格整理,以(x±s)表示,应用SAS 6.12进行统计分析,数据进行线性相关性分析,两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应用χ2分析,组间比较应用SNK法进行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入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的分析
 
  301例患者经焦虑评分,分数范围4~39分,平均(25.3±4.3)分。抑郁评分,分数范围为5~29分,平均(20.3±4.2)分。
 
  2.2 八组患者焦虑及抑郁评分的比较
 
  2.3 焦虑及抑郁评分相关性分析
 
  经线性相关性分析,焦虑、抑郁评分具有正相关性(r=0.50, χ2=8.32,P=0.0112)。
 
  3 讨论
 
  脑卒中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情绪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1]。情绪障碍常以焦虑、抑郁多见。焦虑是一种内心的紧张与不安,预感将要发生的某些危险或不利的、不愉快的心境和体验[2]。抑郁是以情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症状,其核心为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言语动作减少[3]。王海燕等研究指出急性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共病发病率为13.6%[4],也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后2周~2年,甚至卒中后7年患者都可以出现抑郁症状[5]。脑血管疾病发生后临床上除脑卒中的各种躯体症状外,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减退、思维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属于继发性抑郁。精神病学归属为器质性心境障碍的疾病范畴。观察表明,脑卒中后患者抑郁的发生率逐年提高,有研究认为其发生率约为40%患者可以出现[5]。脑卒中后抑郁症轻者表现为悲伤、睡眠障碍、精神活动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思虑过多、兴趣下降、失望、易激动等。重者还有紧张、早醒、体重减轻、食欲下降、思维缓慢、幻觉和幻想、绝望及自杀等。有的典型患者表现为周期性各种躯体不适,如头疼、头晕、胸闷、气短、恶心、呕吐、乏力等。脑卒中后发生的焦虑抑郁,除了能延迟神经功能缺损和认知功能缺损的恢复外,还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降低了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康复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消极影响。张秀玲的研究就指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显着差于非抑郁患者[6]。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是由Hanmilton于1959编制,是最早关于焦虑诊断和程度划分的标准,共14项,在国内外经信度与效度检测,应用较为广范。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共21项,是评价抑郁状态时常用的量表。
 
  该实验结果显示入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高,即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患者的发病部位有关,即发生在颞叶、额叶、基底节的患者焦虑抑郁较重;实验显示焦虑抑郁与脑出血或脑缺血引起的症状有关,即脑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明显重于脑缺血的患者,此结论提示临床中要注意发病部位和病变的始发因素对患者情绪的影响,可对后期的康复治疗及心理干预提供必要的理论帮助[7]。焦虑抑郁发病和脑部病变有直接关系,同时与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缺失、躯体功能障碍有关[8]。并且焦虑抑郁的发生呈正相关,提示两种情绪反应同时出现,也提示临床干预中不要各自为营,分而治之,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使干预效果更明显。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常规治疗、康复治疗外,还应注重患者的心理干预,使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宣泄,以良好的情绪接受治疗时患者的神经肌肉调节可达到最佳状态[9],特别是在患者的主动训练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中效果明显[10]。
 
  总之,脑卒中后患者存在着明显的焦虑和抑郁,且与发病部位及卒中类型密切相关,二者具有相关性,临床中应积极开展心理护理干预,以更好地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