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肝癌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观察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对肝癌介入治疗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的疗效观察的介绍,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55例PHC患者,包括男34例,女21例;年龄31~71岁,平均(45.2±6.5)岁。按照随机分组的办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及比例,病情轻重等)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与MRI)及甲胎蛋白(AFP升高大于400 ng/mL)等确诊。
 
  1.3 入选标准
 
  参照冷祝强等学者报道的有关全国肝癌防治研究会议对PHC的诊断标准[3]确诊为肝癌;肝功能基本无异;自愿选择TACE和(或) 3DCRT治疗且无相关禁忌症;瘤体<10 cm且无转移;无其他并发症。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股动脉穿刺将肝动脉插管至肝总动脉或或其分支进行动脉造影,选用顺铂(DDP)60 mg、氟尿嘧啶(5-Fu)750~1 000 mg、表柔比星(EPI)40 mg联合注入;再以阿霉素与超液态碘混合成5~20 mL乳状液后再注入栓塞肿瘤血管。1个月后再进行1次,共2次。观察组在行上述TACE治疗后,2周再行3D-CRT治疗1次。定位前对患者禁食6 h,定位时所有患者仰卧,先采用负压真空成型术在立体定位体架中固定,做好皮肤标记,并在体模及体架上标记相对位置。在螺旋CT下扫描,传输至TPS工作站,再根据肿瘤大小形状、生物学行为、脏器运动幅度、定位误差,设计临床靶体积(CTV)及计划靶体积(PTV)等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调整照射野的入射方向及权重, 建立三维图像,一般布5~6个照射野。2周后再行TACE治疗1次。
 
  1.5 观察及疗效评定
 
  对所有患者观察1个月,记录患者的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并定期随访1年。近期疗效评价以WHO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4]: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有效=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1.6 统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近期有效率(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2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1年内生存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1年内生存17例(60.71%),对照组8例(2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7,P<0.05)。
 
  2.3 不良反应观察
 
  两组患者中,观察组有2例出现恶心、1例呕吐、1例白细胞下降;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2例呕吐、1例白细胞下降,1例肝功能不全。经及时的对症处理得到缓解,不影响正常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TACE是目前临床上治疗中、晚期PHC非手术治疗的首选疗法。但由于PHC处于晚期时癌灶有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且经过TACE后有栓塞血管的再通和侧支循环的建立过程,在癌灶内仍有肿瘤细胞残余,治疗后常出现癌细胞的增殖和复发,单一治疗临床效果欠佳[5]。随着临床技术的不断发展,3D-CRT作为一种比较科学和先进的放疗技术得以在临床上应用。它通过共面(或非共面)中心照射技术,进行多方位、多照射射束,聚焦靶区,使剂量主要分布与靶区的形状一致。将两种方法结合有利于残存癌细胞的增值与扩散,提高远期效果,这与徐惠等人的研究一致[6]。本组研究也表明, 观察组近期有效率(71.43%)明显高于对照组(2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内观察组患者生存率(60.71%)明显优于对照组(29.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以往报道一致。总之,PHC采用TACE联合3D-CRT进行非手术治疗效果显着,可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