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舒喘灵用于慢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对舒喘灵用于慢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因慢性哮喘在该院进行就诊的120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42例,女18例,患者的年龄为14~72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4.2±3.5)岁,患者病程为6个月~25年,平均病程为(20.8±5.4)年。对照组男38例,女22例,患者年龄为10~75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8.7±4.8)岁,患者病程为1~28年,平均病程为(21.7±4.8)年。两组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气喘、胸闷、肺部鸣音,患者临床诊断均符合2005.10中华结核呼吸杂志对慢性支气管的诊断指标。

  1.2 方法

  仪器选择PARI MMASTER雾化吸入压缩机,观察组患者:给予浓度为0.5%的舒喘灵2 mg,配合2.5 mL的生理盐水加压雾化吸入,患者每次吸入的时间为10~15 min,早晚各吸入1次,7 d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浓度为0.25%的糖皮质激素50 mL进行静脉注射,1次/d,7 d为1个疗程[3]。

  1.3 疗效评价

  痊愈:患者治疗后胸闷、气喘及肺部鸣音的症状消失;好转:患者胸闷、气喘及肺部鸣音的症状得到改善;无效:患者胸闷、气喘、肺部鸣音的症状没有明显的好转,甚至出现症状加重的现状[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临床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回访,观察组的临床复发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有1例出现呕吐、头晕的症状,用药停止后症状消失,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支气管炎哮喘是临床上常见多发的一种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不规范,患者就有可能出现生命危险。引起哮喘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及环境因素,在哮喘患者身上均可追溯到其直系亲属出现哮喘或其他过敏病史。对于非遗传因素的哮喘患者,则大多数是属于过敏体质,患者常对空气中传播的变应原、某些食物、药物出现过敏。

  很多哮喘患者在确诊之前常经历了一段被误诊的过程,常被诊断为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错误的诊断导致错误的治疗方案,因此临床上给这类患者错误地使用抗生素,不但对患者病情没有作用,反而导致患者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当哮喘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患者反复性发生呼吸道感染,则会演化为慢性哮喘,因此临床用药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以往哮喘患者临床用药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糖皮质激素减轻支气管炎症,对已增高的气道反应可起到降低的作用,能有效改善肺部功能,从而达到预防的作用,其临床疗效值得肯定。但由于糖皮质激素作为激素类药物,长期使用会诱发股骨头坏死、肌肉萎缩,对于儿童生长发育起到抑制的作用,对于抵抗力差的患者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慢慢开始被其他药物所替代[5]。

  舒喘灵作为β2受体激动剂,主要作用于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可使气道功能增强,同时还有抗过敏的作用,可抑制人体过敏介质的释放,抑制人肺巨噬细胞发生的免疫活化现象,可促进气道黏膜纤毛运转,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同时还能抑制气道的高反应[6]。

  随着哮喘治疗方案的不断更新,局部吸入法慢慢取代了原来的口服用药或注射用药,针对口服或注射用药对耐受性差的患者可产生较大的毒副反应,且因此开展雾化吸入对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可克服口服药物对患者带来的不良反应。相对于口服用药,吸入用药更能直接到达患者的肺部和呼吸道,其效果比口服用药效果快,因其用量只需要其他用药方式的1/10,就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因此可明显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对于老人和儿童等耐受性差的群体尤为重要;由于其可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可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的治疗。因此将舒喘灵雾化吸入,可加强治疗的效果。正确的治疗药物和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治疗慢性哮喘可起到协同作用,能增强治疗的效果。

  慢性哮喘患者除了注重治疗的方法外,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重疾病的管理。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尽可能避免接触一些危险的因素,包括应变原、污染物、烟草烟雾、病毒感染、药物,减少对危险因素的接触,可有效控制哮喘的发作,减少对药物的需求量。患者可对自身的病情进行评估和检测,以便作为医生对患者临床诊断的证据。

  综上所述,舒喘灵作为临床用药,其效果理想,采用雾化吸入的方式,可减少舒喘灵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