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内镜下硬化剂治疗食管静脉瘤伴出血1O例

  食管孤立性静脉瘤为食管黏膜下静脉扩张呈局限性蓝色或浅蓝色小隆起,并排除潴留性囊肿及门静脉高压,日本将其命名为孤立性静脉扩张。

  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l0例上消化道出血,经胃镜检查示食管静脉瘤伴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效果较好,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46—78岁。

  均因上消化道出血入院,行急诊胃镜检查,均发现食管孤立性静脉瘤,且上消化道内有新鲜血迹或咖啡色液体,静脉瘤表面有点片状糜烂或/及覆血痂,同时胃镜排除上消化道其它可能引起出血病灶。静脉瘤直径为0.6—2.0 cm;位于食管上段7例,中段3例;7例静脉瘤表面有点片状糜烂,3例静脉瘤表面覆血痂。所有患者均符合食管孤立性蓝色或浅蓝色黏膜下静脉扩张,呈局限性隆起,排除潴留性囊肿及门静脉高压者 ,并排除上消化道其它病变。

  1.2 治疗方法采用Olympus EV-260型胃镜,25G注射针。硬化剂为5%鱼肝油酸钠。硬化剂中加入少许美兰作为指示剂。通过胃镜活检孔道送人一次性注射针,经注射针注入5%鱼肝油酸钠,每个瘤体注射鱼肝油酸钠0.4—1.0 ml,静脉瘤体呈深蓝色,使静脉瘤体较原来稍有增大为止。如注射后有出血,可用镜身压迫,直至出血停止后结束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观察静脉瘤消失情况。

  2 结果10例孤立性食管静脉瘤在硬化剂治疗时,未见有活动性出血,1例术后有轻微胸痛,1例感胸骨后烧灼感,均在12 h内症状消失。2周后复查胃镜,食管孤立性静脉瘤消失。

  3 讨论食管静脉瘤发生机制为食管上皮或黏膜下的固有静脉丛,部分由于先天或后天性血管闭塞、狭窄,导致近端血管扩张,形成孤立性或散在性的蓝色囊状静脉瘤。日本安部孝报告胃镜检出率为1.3% ,小泽池报道为0.62% ,李祟沧等 报道0.6% ,罗琦等?报道为0.23%。食管孤立性静脉瘤呈青蓝色或紫蓝色,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状隆起,表面黏膜完好,无搏动,边界清楚,如无食管合并症,则周围食管黏膜无异常;如静脉瘤为多发性,则各个静脉瘤之间有正常食管黏膜间隔而非连续性。一般不引起食管解剖或功能性狭窄,属良性病变。食管孤立性静脉瘤一般生长缓慢,不易发生破裂出血,无需特殊治疗。本组中有3例有明显诱因,即进食粗糙食物后引起上消化道出血,其中1例有2次上消化道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硬化剂注入静脉瘤体内,引起血管壁凝固坏死和静脉血栓形成,立即产生止血效果,随后周围组织出现炎症、瘢痕致血管瘤消失。常用硬化剂为无水乙醇、鱼肝油酸钠、十四烷基硫酸钠等,均具有相同的效果。无水乙醇的最大缺点是溃疡发生率高,有导致穿孔的危险 ,而鱼肝油酸钠来源方便,价格便宜。硬化剂加少许美兰作指示剂,能方便确认硬化剂注射在静脉瘤体内,防止过多注人黏膜下引起溃疡甚至穿孔。注射硬化剂一般安全性好,如果退针后出血应及时处理,可用镜身进行压迫止血,渗血一般无需处理。本文10例经硬化剂治疗时,未见有活动性出血,1例术后有轻微胸痛,1例感胸骨后烧灼感,均在12 h内症状消失。2周后复查胃镜,食管孤立性静脉瘤消失。我们认为对于食管静脉瘤伴出血的患者,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治疗,具有疗效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费用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