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

  随着医学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医学人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临床技能固然重要,但临床与科研不可截然分开。在医疗技术迅猛发展、医学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医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兼备科研能力的医学人才能更好地将科学工作方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能更敏锐地意识到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跟上新技术、新手段的步伐。本科生的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思路,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引入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病理学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等多方面的改变,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医学主干课程之一。实验课比例大,课程灵活。特别是随着理论课程中循证医学的引入及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PBL)的大量开展,实验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现结合病理学教学特点及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这一目标,阐述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1 注重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本科生中强调科研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只是一种初级的科研能力。通过模拟性的研究,把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研活动的前提是在掌握本专业,本领域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的思维与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将创新思想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引导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思想、新观点。

  2 革新教学手段,增加教学信息量以往的病理学实验课单纯介绍大体标本和镜下切片,静止状态的标本及切片缺乏动感,课程枯燥,难以形象体现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多媒体技术引入病理实验课教学,在示教标本和切片时,将实物投影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在学生面前呈现集声、色、动画、动态图像于一体的教学材料,使课程变得更加灵活生动、声像并茂。通过网络教学,观察组织切片时,学生的镜下图像与老师的视野同步,便于随时发现学生观察时存在的问题,及时讲解。多媒体手段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信息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质量。

  3 优化教学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病理学是通过形态学的方法来研究疾病。通过形态观察得到对病变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基本理论和临床知识的理解。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实验内容的选择是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病理外检工作中收集合适的临床病例,从中挑选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利于讨论的素材加入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临床病理讨论。提前告知学生进行讨论的内容,对于没学过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查文献、看资料的方法寻求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提高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其中文献检索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导航器。以病例为中心,启发同学发散思维。结合I临床资料、大体表现、镜下特点得出病理诊断结论的过程也与我们病理外检工作中的诊断过程相一致,以此提高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实验课上,提前布置学生下次的实验内容,要求同学做好实验课前的预习工作,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在课堂上改变老师主讲的做法,运用启发、导学、互动、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请同学先自己观察标本和切片,组内进行讨论,然后安排同学上台主讲,其他同学补充,老师最后总结和点评。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课程内容理解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5 安排临床见习,加强实验技能训练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病理外检脱离,学生不知道标本的取材、制片等过程。实验课观察标本切片时,单纯让同学们记镜下图像,难以理解。微观形态的改变有时又很难用语言解释,必须不断地体会。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同学们到临床病理科见习,了解标本取材、切片制作及镜下诊断的过程,可以加深同学们对病理课程的感性认识。取材、制片过程的观察也可以帮助同学们对镜下图像变化的理解。

  通过外检环节的见习,让同学们接触一些常用的病理组织技术和方法,如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核酸原位杂交、PCR扩增等技术,了解科研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独立实验的能力6 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对于那些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我们鼓励其加入到本科室老师课题项目的调研、查新、实验过程。

  开放实验室,提供实验试剂、仪器等让学生们根据兴趣及文献来自己设计完成子实验。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项目成员合作,培养自己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团队协作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消化吸收新技术,探索新的可行方法和解决方案。使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培养勤于动脑、认真思考、追求创新的人才。项目完成后,鼓励同学撰写课程报告,甚至小论文。以书面或幻灯片的形式在课堂中汇报,向其他同学、老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技术和结论。使同学们参与到科研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7 改进考核方式。体现学生能力现有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理论内容的测试,学生往往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科研及实际应用能力不能很好体现。只有建立完善有效的课程考核体系,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促进学生科研和实际能力的提高。这要求我们将学生平时病例讨论、课堂发言及参与科研的情况纳入实验成绩,增加实验课基本技能的考察。实验课考核包括平时成绩(30%),主要从实验报告来评定;学生独立实验设计和实践过程的考核,主要通过实验操作(50%)和实验理论笔试成绩(20%)评定,突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及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大学课程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承知识,更肩负着创新知识的使命。通过对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中,达到理论、科研、技能同步提高的目标。

  当然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仅仅在病理实验课做些改革所能做到的,这要求我们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老师共同努力,在真正提高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多方面、多步骤地加入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引导,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使人才培养向知识面宽、基础功扎实,能力过硬方向发展。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