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多切口引流治疗马蹄形肛瘘

  本文是一篇来自《西南军医》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多切口引流治疗马蹄形肛瘘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肛瘘是肛门周围脓肿的慢性化,感染的肛腺开口处上皮组织向腔内延伸,形成了皮化的内口,脓肿排脓后脓腔缩小,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瘘管。而马蹄形肛瘘是此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类肛瘘的瘘管围绕肛管和直肠下部,由一侧到对侧成半环型,因形似马蹄铁名为蹄铁形肛瘘 ]。它的特点是常有一内口,位于齿线附近,有很多瘘管和外口,分散在肛门周围和会阴部,主要以后部蹄铁形为主。尽管马蹄形肛瘘的管道看上去位置很高,但内口总是在肛管后正部或前正部齿线处,且不在后正中线上形成外口,但易在肛门两侧形成多个外口,因此给手术造成一定难度。我科采用多切口引流治疗马蹄形肛瘘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0月~2010年l2月,我科收治92例诊断为马蹄形肛瘘的住院患者。年龄26—74岁,男69例,女23例。肛瘘类型:低位马蹄形肛瘘48例,其中前位马蹄形肛瘘9例,后位马蹄形肛瘘39例,高位马蹄形肛瘘44例,其中前位马蹄形肛瘘7例,后位马蹄形肛瘘37例,合并痔l9例,肛乳头肥大8例,肛裂4例。有1次手术史者45例,2次手术史者21例,3次手术史者4例。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多切口引流术治疗马蹄形肛瘘患者50例,男38例,女12例。对照组为同期切口挂线术治疗患者42例,男31例,女11例。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两组患者术前均以500ml肥皂水清洁灌肠。麻醉方法相同,均采用骶麻:患者取左侧卧位,屈髋屈膝,常规骶尾部消毒后以1.5%的利多卡因共约15ml注人骶裂孔内,观察患者无不良反应后转为截石位,常规痔科消毒铺巾,用碘伏消毒肛管及直肠下段。

  1.2.2 对照组采用双氧水和美蓝混合液从外口注人瘘管寻找内口,再用探针从外口探人以查明瘘道走向及判断内口位置,沿染色方向或探针走向切开瘘管支管,直到与内口位置相应的的肛缘外的主管道处,为减少出血可以先刮除已切开瘘管部分的坏死组织后缝合。再在主管道处作一外造口,于此处用探针进入主管道仔细探查内口,找到内口后,将橡皮筋系在探出的探针上,由内向外引出,然后切开皮肤和一部分皮下组织,只剩下部分括约肌,交叉拉紧橡皮筋两端,用止血钳紧贴橡皮筋基地部,以7号丝线结扎橡皮筋,松开止血钳,剪除多余丝线,修剪创面,剪除切口边缘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使创面敞开,并刮除瘘管壁的肉芽组织,使创面引流通畅,创面用凡士林纱布填塞引流。

  1.2.3 治疗组采用双氧水和美蓝混合液从外口注入瘘管寻找内口,确定内口后,采用探针探查瘘管及内口,仅于前正中或后正中主管道切开瘘管,作一人为外口,若瘘管穿过括约肌较多可用上述方法作挂线处理,如果穿过括约肌少,可直接剪开组织,然后剪除切口边缘多余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内口如有内痔或出血厉害,可用7号丝线结扎两侧内口粘膜。然后再在外口作放射状切口,切除一部分皮肤和皮下组织,再用探针从此处沿瘘管走向向主管道探查,探针到达主管道后在主管道和外口之间挂浮线,如果外口与主管切口距离超过3cm,可以在外口与主切口之间再做一放射状切口,让主切口与其他切口之间引流通畅并挂浮线。术后用盐水冲洗伤口,最后主管道创面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1.3 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肛门功能评价标准按芬兰学者Hiftunen的标准,正常:肛门对大便、肠液、肠气的控制均正常:肛门部分失禁:肛门对肠液、肠气、稀便不能控制或污染内裤;肛门完全失禁:对成形大便不能控制。同时观察患者创面愈合时间、肛门畸形、肛门溢夜、术后复发等。

  1.4 统计分析应用SPSS 1 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病例样本率差别采用Ⅱ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计量资料采用f检验,尸<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手术时间、术后疼痛时间、创面出血时间、创面愈合时间、瘢痕大小比较,尸<0.0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瘢痕大小、肛门畸形、肛门部分失禁之间比较p<0.01,有明显统计学有意义。

  在术后复发方面比较P>O.05,无统计学意义。

  结果显示:多切口引流术临床效果优于传统切开引流术。随访第4个月对照组复发3例,其中2例为创面过深假性愈合而引起,1例为内口未找准确,治疗组复发2例,均为假性愈合。两组复发病例经再次手术而愈。

  3 讨论马蹄形肛瘘是特殊类型的贯通肛门括约肌的瘘管,也是一种高位弯曲型肛瘘,瘘管围绕肛管的后方或前方,由一侧坐骨直肠窝通至对侧,称为半环形蹄瘘,内口常在齿线附近,而且常在前正中或后正中,外口有两个或多个,分散在肛门左右两侧,可能有支管向周围蔓延b 。此病一般不能自愈,需手术治疗,而马蹄型肛瘘是肛瘘手术中的难题,手术操作难度大,复发率高。传统的切缝引流术创面大,易损伤括约肌,或因肛门周围组织损伤多而致肛门变形影响功能;还有出血多,操作难度大,愈合时间长,患者痛苦大。多切口引流术同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较,其共同点在于:在内口处理方式上相同,不同点在于处理内口和外口的关系上有了改良,其优点如下:(1)内口和外口之间不用切开,这样创面小,组织损伤少。(2)操作难度小,因为传统手术要切除太多的皮肤和组织,如果不熟悉解剖容易损伤肛直环而致肛门失禁,且易大出血。(3)患者痛苦减小,愈合后不易形成瘢痕而影响外观,甚至肛门功能改变。

  此手术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处理内口是重点,用探针探查瘘道及内口时要轻柔细致,以防假内口形成,切除原发灶时要扩大清创面,以彻底断其源头。(2)人为外口不要太浅太小,确保根除主管道和引流通畅。(3)高位复杂性肛瘘找到内口后,必须首先查所有瘘管(包括支管、盲管、坏死腔)走向及与主管的关系,然后切开瘘管,切勿采用边切边探查或切口后再探查的方法,否则出血后视野不清,容易遗漏管道。(4)浮线存在时间要适时,保证引流要彻底。(5)每日换药应检查创口有无粘连,保持引流通畅,保证伤口愈合由深到浅,由里到外,防止创缘皮肤过早桥形愈合而形成假性愈合导致长期不愈或复发。采用多切口引流术,优点是对组织的损伤小,简化了手术操作,患者痛苦小,愈合快,瘢痕小,肛门局部外形保持好,而且尽可能的保持了括约肌的解剖学完整,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肛门功能,效果优于传统的切开挂线术,是治疗马蹄形肛瘘的好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