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医学论文,主要是关于听神经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的临床应用,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一201 1年12Y]本科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19 75岁,平均47岁。左侧听神经瘤7例,右侧听神经瘤12例。其中大型听神经瘤14例,中型5例,肿瘤直径25~50mm,平均41 mm。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症9例,眩晕7例,听力下降17例,面部麻木5例,面瘫3例,共济失调12例。术前面神经功~House—Brackmann(H—B)分级,I级14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V级1例。

  1.2 结果本组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3例(因瘤壁与脑干粘连紧密,术中分离困难),无手术死亡。术后面神经功能H—B分级评分,I级13例,Ⅱ级3例,Ⅲ级1例,Ⅳ级1例,V级1例,其中3例术前H—B分级已为Ⅲ一V级。

  2 护理

  2.1 监测方法

  2.1.1 术前1日将监测所有的导线及刺激器用40%福尔马林熏蒸或环氧乙烷进行灭菌处理。

  2.1.2 手术当日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给患者进行面部局部皮肤消毒,将已消毒的针电极分别置于术侧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及咬肌位置,固定好电极以防脱落,接好地线。刺激探头由手术医生操作。

  2.1.3 将针电极按对应位置与连接器相连。

  2.1.4 开机进入主菜单,录入患者资料。

  2.1.5 进入听神经瘤检测分项。

  2.1.6 打开四导前置放大器,分别测定四导的阻抗值。电刺激的电流范围0~3 mA,术中常用0.1~0.6 mA,面肌肌电图的正常值:波幅1.8-4.0 mV,平均2.2 mV。

  2.1.7 按下操作盘上的按键,监护开始,如术中发现异常波形,应保存并将其打印。

  2.1.8 手术结束后,逐步退出上述程序,去掉患者面部的电极。

  2.2 监护方法本组病例均由同一手术组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暴露肿瘤,用刺激探头探测肿瘤表面,确认肿瘤表面无面神经后,分块切除肿瘤组织,使瘤体缩小再分离瘤壁。分离瘤壁时需用刺激探头经常探测面神经的部位和走行,一旦寻找到面神经部位,监测仪可发现和刺激同步的嘟嘟声,如为牵拉、挤压或受热,则发出非同步的喀喇声,同时可根据监护仪屏幕上显示传出波形的振幅和形状来判断是否为电刺激面神经所致。探测出面神经后可用脑棉片加以保护。使术者可以通过显示器上的异常信号得知手术动向,及时避开面神经及三叉神经,使之得到保护。

  3 讨论

  3.1 以往由于听神经瘤手术切除时常伤及面神经,切除大肿瘤时可能发生三叉神经、吞咽神经、迷走神经或脑干损伤等,而出现暂时或永久的周围性的面瘫,神经性角膜炎及吞咽困难等并发症。近年来由于影像学、显微外科技术及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听神经瘤的诊断水平及治疗效果有了质的飞跃,使得本组l6例听神经瘤患者完全进行一期手术全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可达94.74%。

  3.2 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护主要是依靠肌电技术,在面神经及三又神经的支配末梢放置针形电极(ISl轮匝肌、眼轮匝肌及咬肌),再通过连接系统连至放大器和显示器。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如因牵拉或电烧等触及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在神经末梢支配肌肉就会产生放电,产生一个微小电流,此电流通过针电极记录并传送至放大器,进行信号放大,再通过放大器将信号传至计算机显示器上使术者可以了解手术的部分是否触及面神经。由于此过程是一个实时传递过程,因此术者可以通过显示器上的异常信号得知手术动向,及时避开面神经及 叉神经,使之得到保护。

  3.3 此外由于听神经瘤手术难度较大,术前的充分准备是听神经瘤显微手术顺利进行的保障,术前对手术显微镜、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测仪、磨钻等进行调试,以确保术中能良好使用。护士还要提高手术显微镜下操作的稳定性,集中精力,以顺利完成手术。

  3.4 由于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护不能取代手术技巧和解剖知识,术中神经受损程度还需依靠肉IIJ~U断,因此在技术方面还要不断完善,不断积累经验,以便更加熟练地与术者进行配合,提高手术质量。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