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中国药物与临床》中药治疗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6例观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单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眼底静脉扩张、微血管瘤、出血等症状为主,当病变累及黄斑,引起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破裂等广泛的增殖性病变出现时,则会对视力产生明显的损害,严重者导致失明。2010年至2012年,我们用中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共52例(62眼)均为我院2010年至2012年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6例,男14例,女l2例;年龄46~7O岁,平均58岁;病程5~10年,平均7.5年;右眼14例,左眼16例,双眼4例。

  对照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45~69岁,平均57岁;病程5~l0年,平均7.5年;右眼18例,左眼14例,双眼6例。两组年龄、性别、视力、病程等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依据第3届全国眼科学会议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2型6期,即非增殖期(I期为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Ⅱ期为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Ⅲ期为有白色“棉绒斑”或并小出血斑)和增殖期(Ⅳ期为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出血,V期为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Ⅵ期为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非增殖期DR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增殖期。

  纳入标准为2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者,早期非增殖期的眼底改变,年龄18 70岁,辨证为气阴两虚型。

  排除标准为合并其他眼部疾病,DR分期达Ⅵ期以上,有肝肾功能损害,孕妇及70岁以上。

  数据采取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组间采取x 检验,P<0.05即有显着差异。

  2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糖尿病饮食管理,使用控制血糖稳定药物二甲双胍、达美康等,伴高血压、高脂血症配合使用降压、降血脂药物。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口服支持治疗性药物维生素C 200mg、tid,复方维生素B:片、tid,芦丁2片、tid,治疗3个月。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生脉散合玉女煎加减 。药用黄芪30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药15g,天花粉15g,生地黄20g,玄参20g, 牛膝12g,地龙15g, 丹皮12g,赤芍12g。出血多加三七,旱莲草,茜草,水肿明显加薏苡仁、车前子、益母草,硬性渗出较多加贝母、牡蛎、山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治疗3个月。

  3 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显效:

  视力提高2行以上,眼底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有1项以上明显减少,或玻璃体积血完全吸收。有效:视力提高1行以上,眼底出血、渗出、微血管瘤有1项以上明显减少,或玻璃体积血部分吸收。无效:视力没有提高或下降,眼底没有改变或病变增多。

  4 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4.6%。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69.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

  5 讨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病程和血糖控制程度相关,而年龄、性别和糖尿病类型则影响不大,病程在10年以上者无论年龄大小眼底改变发生率均高。西医治疗DR主要是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属中医“消渴目病” , “视瞻昏渺” , “暴盲”, “血灌瞳神”等范畴。消渴日久,津亏液少,不能上乘目络,目精失养;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目络,血溢于外;或阴虚火旺,灼津成痰,留阻脉道,脉络瘀滞,致神光受遏、目失明视。基本病机为气阴亏损,瘀血阻滞。治当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方中黄芪、党参、山药补气健脾,生地黄、麦冬、天花粉、玄参、五味子滋阴生津,丹皮、赤芍、地龙活血化瘀通络,牛膝引血下行。伴出血多者加三七、旱莲草、茜草止血不留瘀,网膜水肿明显加薏苡仁、车前子、益母草利水活血,硬性渗出较多加贝母、牡蛎、山楂行滞散结化瘀。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细胞代谢,环核苷酸代谢,蛋白质及糖代谢作用。党参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作用,降低全血黏度,提高纤溶活性。薏苡仁、麦冬有降血糖作用。

  山楂、车前子、三七有降血脂作用。地龙、贝母、玄参、山楂具有降血压作用。丹皮、赤芍、三七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生地黄、茜草、三七具有止血作用。车前子、生地黄具有利尿作用 。诸药具有改善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糖脂代谢及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止血作用,故治疗DR有明显效果。

  本文节选自《中国药物与临床》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