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利奈唑胺致肝功能异常及乳酸酸中毒1例

 
  利奈唑胺是嗯唑烷酮类抗菌药物,该药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菌谱广,其耐受性良好,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如总胆红素、尿素氮等可逆性升高者少见,常无需停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包括贫血、白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周围神经病变和乳酸酸中毒 。现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近期诊治的1例利奈唑胺致肝功能异常及乳酸酸中毒,报道如下。
 
  患者男,55岁。因咳嗽,咯黄痰,高热寒战1周,伴气急不适,活动后气急加重,在当地住院治疗。予以头孢拉定0.5 g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治疗1周后未见好转,病情逐渐加重。停用头孢拉定,改为头孢吡肟1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治疗10 d仍未见好转,遂于2011年3月7日转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患者自述既往健康,否认贫血、肝炎、肾炎等疾病史,无输血及家族溶血史。入院体检:急性病面容,呼吸急促,血压110/60 mlTl Hg,体温39.5。C,神志清楚,口唇发绀,双肺语颤增强,叩诊浊音,双肺可闻及干湿哕音,心率116次/min,律齐,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肝炎病毒血清学呈阴性反应。铜蓝蛋白、血清铜离子浓度正常 一抗胰蛋白酶正常。腹部超声检查显示无异常。入院后CT检查示双肺炎性反应,两侧胸腔积液,予以万古霉素1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治疗1周未见好转,这期间多次痰培养经半定量分析优势菌为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改为利奈唑胺0.6 g静脉滴注,每12小时1次抗感染治疗,疗程3周。利奈唑胺应用前、后肝功能及血乳酸的变化。机辅助通气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讨 论在治疗MRSA所致的感染中,由于万古霉素特异组织渗透性有限,故在局部菌量高时,其疗效降低。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万古霉素并不适合推荐用于治疗肺部感染尤其是MRSA引起的肺部感染 ,本例改用利奈唑胺。利奈唑胺是第1个通过验证的新型嚼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因其对包括MRSA在内的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强,在肺组织内的渗透性佳,故可能是比万古霉素更好的选择 。利奈唑胺的作用部位和方式独特,对具有天然或获得性耐药特征的革兰阳性细菌,都不易与其他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耐药性,在体外也不易诱导产生耐药性,已被誉为是抗微生物疗法的一大进步0 。近年来,利奈唑胺在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利奈唑胺引起的肝损害较罕见,国内曾有1例报道 ,而且该病例有利奈唑胺与其他具有潜在肝毒性药物同时使用的用药史。头孢拉定、头孢吡肟和万古霉素等相关药品说明书告之,呼吸系统用药及营养药与利奈唑胺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并且都无肝功能损害及乳酸增高的不良反应,且利奈唑胺停用后在其他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因此,考虑本例患者为利奈唑胺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利奈唑胺引起肝功能异常及乳酸酸中毒的机制可能与致线粒体毒性有关,导致线粒体的功能障碍 ]。乳酸性酸中毒几乎完全是在接受治疗的患者被推荐的持续时间长于21d时发生的。因此,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时,若出现恶心或血清碳酸氢盐水平降低,应检测患者的血清乳酸水平。
 
  鉴于利奈唑胺虽具良好的抗感染疗效,但不良反应较多见,建议在疗程中监测其不良反应的方案如下:① 使用利奈唑胺前,应检查患者的合并用药,尽量停用抗真菌药物,止痛药,致肝功能受损、诱发乳酸酸中毒的药物如卡泊芬净、哌替啶、二甲双胍和辛伐他汀等;② 治疗期问每周检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③ 出现恶心和(或)血清碳酸氢盐水平降低时,检测血清乳酸;④ 预计疗程超过28 d的患者推荐常规作眼科和神经系统检查;⑤ 考虑到老年患者生理基础差,或部分患者基础疾病严重,药物在体内代谢、清除较慢,容易产生蓄积毒性,易发生不良反应,应予减量用药。由于利奈唑胺适应证逐渐扩大,长期使用利奈唑胺有急性肝功能衰竭和乳酸性酸中毒可能,临床医师应警惕这种罕见的,但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对利奈唑胺进行正确的临床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既应保证其治疗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严重感染的疗效,使其优良的抗菌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又不至于因不合理应用而缩短其临床使用寿命。由此认为,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仍应是国内治疗耐药革兰阳性菌严重感染的首选药物,而利奈唑胺应仅在上述药物的疗效不明显时、药敏试验显示确为耐万古霉素细菌所致感染或患者不能耐受万古霉素等药物的不良反应时才考虑使用 。
 
  本文节选自《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