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现代预防医学》陇南市1949-2009年麻风病流行状况分析

  麻风病(Leprosy)又称作麻疯病、癞病等,医学领域称为汉生病或韩森氏病(Hansen S Disease), 是由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 目前仍然是我国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之一。其传播和流行是一个国家贫穷落后的重要标志。陇南市是甘肃省麻风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1949年开始贯彻落实了以“积极防治,控制传染” 为指导方针的麻风病防治工作;1987年又普遍推行了联合化疗方案,使麻风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近年来文县、武都和康县等县仍有新发病例,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该病的流行。2011年9月, 国家卫生、宣传、发改、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社、广电、残联和红会等11个部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提出我国要在2020年实现消除麻风病危害的目标。要在我市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掌握全市麻风病流行规律.深入研究发病机制,及时调整防治策略,为消除麻风病战略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我们对全市1949年以来麻风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收集、整理陇南市1949-2009年间所有的麻风病人资料、疫情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麻风病人的诊断标准和方法按照《麻风病防治手册》的要求进行,人口和地理资料来自陇南市统计局,有关数据均按统计学方法处理。

  1.2 有关技术标准及说明

  1.2.1 麻风病分类:采用马德里分类法。1953年在马德里召开的第六届国际麻风病大会,在以往分类的基础上正式把界线类麻风病列入分类,共4个类型,即瘤型(LL)、结核样型(,rI、)、未定类型(I)和界线类型(BT或BL)。

  1.2.2 治疗方案:1986年以前以氨苯矾(DDS)单疗为主,1987年以后采用联合化疗方案(MDT)。

  1.2.3 治愈标准: 采用DDS治疗者. 以福州会议制定的《麻风病临床治愈标准》判愈;采用MDT治疗者,少菌型以WHO制定的停药标准停药监测,多菌型至细菌阴转后停药监测。

  1.2.4 复发:判愈后若出现细菌阳性.皮损活动或/和出现新皮损时即定为复发。

  2 结果2.1 发病概况陇南市1949-2009年麻风病累积发病2 154例, 占全省同期累积发病数(4 877例)的44.12% ,其中男性l 510例,女性644例,男女之比为2.34:1,LL型1 569例.TT型504例,BT型39例,I型42例,U 型占总病例数的73.03%。

  累积治愈l 581例,总治愈率为73.40% ,死亡571例,外迁及下落不明的23例, 累积复发129例,复发率为6.02% ,复发再愈l12例。2009年全市还有现症病人12例,其中LL型8例 ,IT型4例。

  2.2 时间分布陇南市1949—2009年间麻风患病率以1965年为最高,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人,总患病率呈缓慢下降趋势。

  2.3 人群分布陇南市1949-2009年间麻风病人男性多于女性, 具体人群分布情况。

  2.4 儿童麻风病患病情况1949- 1989年全市共发现儿童麻风病患者200例,其中传染源明确者152例, 占76.00%,不明者48例, 占24.oo% ,传染源明确者,家内传染98例,占64.47%;家外传染54例, 占35.53%。其家内传染与血缘关系情况。1992年后没有发现儿童发病。

  3 讨论与分析

  3.1 防治效果与流行趋势

  3.1.1 发病动态:陇南市麻风发病以1949年为最高,随着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总发病率的呈缓慢下降趋势。1949—2009年总的下降幅度为99.44%,与本省和外地下降幅度大致相似

  3.1.2 患病动态:建国初期,因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发现病人不充分,加之单疗治愈率较低,患病率在1965年以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则缓慢下降.1965—2009年总下降幅度为92.14% ,患病率的消长变化趋势与我市防治工作的进展程度相一致。

  3.1.3 发病性别分布:全市2 154例麻风患者中.男性1 510例,占70.10%,女性644例,占29.90%,男女之比为2.34:1, 与全省性别比(2.4:1)相近。

  3.2 流行特点及影响因素

  3.2.1 簇集性分布:陇南市麻风病主要分布在气候潮湿、植被丰富的文县、武都区和康县的南部及两当县和徽县全境,在这些地区内呈典型的簇集状分布,局部地方呈高度性集中。如徽县有170例病人主要分布于银杏等8个乡镇, 占全县总病例数的68.27% ,其余分布于伏镇等3个乡镇,另外有7个乡镇无麻风病。从银杏乡情况来看.11例病人中有8例集中发病于峡门行政村, 占该乡病人总数的72.73% ;文县麻风病患病的自然村仅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10.25%.发病十分集中。

  3.2.2 型比值高:型比高可作为评价防治效果的依据之一。

  陇南市麻风病I上型占72.84%.LL型与Tr型之比为3.10:

  1,可见IJL型比例较高。由于LL型病人排菌量大,传染能力强,治疗时间长,比1Tr型更难以治愈, 因此型比高已成为我市消除麻风危害的潜在隐患。

  3.2.3 发病年龄右移: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病年龄有增大的趋势,故发病年龄右移是流行得到控制的指标之一。另外,儿童麻风病患病其家内传染与血缘关系以父母构成比最高。

  3.2.4 不规则服药和耐药使患病率升高。由于近年来流动人口务工人员大量的增加。使传播机会增多,流动人口的不确定因素使不规则服药和耐药病人增加,导致患病率升高,如文县的2名外出务工者因不规则服药而难以治愈。

  3.3 防治策略本研究显示,目前陇南市的麻风病防治策略总体是有效的,但为了尽早达到消除麻风病危害的目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继续落实“四早”策略。采取疫点调查、线索调查和皮肤科筛查等措施.多渠道发现病人并及早治疗。二是密切监测疫情,关注流动人口。利用现有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进行麻风病患者的登记、治疗和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流动人口发病情况的专项调查,进行病人追踪,彻底治愈麻风病人,阻断传播途径。三是加强麻防队伍建设。追踪访视麻风病人及外出务工麻风病人,落实MDT方案,严防耐药和不规则治疗现象的发生。四是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群防群治格局。利用“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等宣传活动, 以“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麻防工作的认知和关注,消除对麻风病人的歧视。让社会关爱麻风病人,为麻风病人回归社会创造良好氛围。

  本文节选自《现代预防医学》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