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一般认为,自杀过程经历3个阶段,即产生自杀意念,制定自杀计划,采取自杀行为。自杀行为一旦发生,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减少伤残及死亡。

  因此,真正有效的预防措施应该是在自杀过程的早期阶段,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及早发现自杀意念,并及时防止自杀意念进一步转变为自杀行为。

  有关研究指出,自杀行为从自杀意念、尝试自杀、自杀死亡逐步发展,虽然不一定连续,但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本研究试图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及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以及大学生危机预警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江西省南昌市某高校选取15个毕业班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本科班8个,专科班7个。共发放问卷627份,回收有效问卷593份,有效回收率为94.58%。其中男生324人,占54.64%;女生269人,占45.36%。

  本科生337人,占56.83%;专科生256人,占43.17%。文科类学生259人,占43.68%;理工类学生334人,占56.32%。城市籍学生228人,占38.45%;农村籍学生365人,占6l-55%。

  1.2 方 法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采用的是陈宇红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该问卷共有59个题目,采用里克特5点计分法,即“没有压力”记1分,“压力很轻”记2分,“压力一般”记3分“压力较大”记4分,“压力很大”记5分。被试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就业压力越大。

  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对大学生是否具有自杀意念的判定,采用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2003年召开的“国际自杀研究与预防研讨会”上刘贤臣等提出的标准,即最近1年内想过自杀,a为不符合,b为有些符合,C为完全符合。选a者,认为无自杀意念,选b或c者认为有自杀意念。因本次调查对象为在校的应届毕业生,主要考查的是就业压力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而且本次调查的具体实施时间是2012年2月下旬,调查对象在大学毕业班生活、学习及求职仅过了半个学期。本研究参照朱松林、王琦琦、董晶等人的做法,将原指标中的“最近1年内”改为“最近半年内”。

  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和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录入、整理、统计和分析。

  2 结 果

  2.1 就业压力的总体状况及不同类别大学生比较所调查的593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总体得分为(2.84±0.61),稍低于理论中数3,表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总体状况为中等稍微偏下的水平。为探明不同类别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情况,本研究按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法,分别以被试大学生的性别、学历、学科、生源地为自变量,分析不同类别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均值、标准差和差异程度,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除了在学科类别上,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没有显着性差异外,不同性别、学历、生源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专科生的就业压力高于本科生,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于城市籍大学生。

  2.2 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表2显示,本次调查中共有76名大学生报告有自杀意念,占总调查人数的12.8%。将各被试按就业压力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把就业压力排在前27的160人作为高就业压力组,把就业压力排在后27 的16O人作为低就业压力组,然后分别统计高就业压力组和低就业压力组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的人数,高就业压力组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显着多于低就业压力组。

  3 讨 论

  3.1 大学生就业压力总的特点及群体间差异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除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外,还给大学生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成为众多专家、学者注重研究的课题。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为(2.84±0.61),稍低于理论中数3,处于中等稍微偏下的水平。

  本次调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总体得分高于陈宇红的调查结果(2.76 I-0.60,t一2.56,P<O.05)。

  这可能是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也有可能是因为被试对象的地区差异而导致的结果,因为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江西省南昌市某高校的大学生,而陈宇红调查的对象是广东省广州市各类高校的大学生。

  本研究发现,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这与唐瑛、李明、陈字红等人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一致 。据陈宇红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还存在性别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岗位时对女大学生设置了某些不公平的障碍;另一方面,女生感觉细腻、敏感、自尊心强,也会比男生更容易体验到高压力。这说明社会要为女大学生提供更为公平的就业环境,女大学生自身也应正视困难,积极调整心态,主动应对就业压力。

  本研究发现,专科生的就业压力高于本科生。

  笔者分析,这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过度有关。教育过度是指教育的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根据专家测算,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3%,高校毕业生只能相应增长2%。按这一比例,结合我国近几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8 计算,高校毕业生只能保持在年增长率为6%的速度以内。事实上,我国自l999年起高校毕业生年增长率一直高于6%,有些年份甚至远高于6%,我国高等教育过度因此而形成。教育过度会引发知识性失业。在知识性失业的宏观背景下,高学历大学生为了能够就业,往往俯身低就,“抢夺”低学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由此增大低学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本研究发现,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要高于城市籍大学生。我们知道,能接受大学生就业的企事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城市,此种情况可能对城市籍大学生具有一定优势,因为其父母、亲戚在城市生活多年,必然在城市或多或少拥有一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叮能会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r其就业力。相反,农村籍大学生因为没有这种社会资源的存在,在就业中难以得到此种帮助,而不得不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有关研究显示,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有着较高的就业焦虑。因此,在着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时,应对农村籍大学生有着更多的关注。

  3.2 大学生就业压力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大学生多数处于18~25岁这一年龄阶段,处于“童年期”和“成年期”中间,是“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正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一方面有极强的自我概念,但另一方面对社会认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种不协调,导致他们易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因此,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动摇的、起伏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称之为“狂风暴雨”的时期。这种特点使得大学生往往难以正确面对压力,当压力降临时,不知如何应对,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逃避压力。本研究发现,大学生近半年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2.8%,就业压力是自杀意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业压力越大,自杀意念出现的危险性也越大。这提示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时,应重视对其就业压力的疏导,并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生命教育。

  本文是接选自《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