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20例急诊观察室救治病例描述性分析
急诊观察室是医院抢救患者的重要场所,是危重患者集中的地方,大多数危重患者经过抢救转危为安,但也有相当多的病例在急诊观察室死亡。这些病例涉及到临床多个医学专科的多种疾病,有些病例在抢救室抢救、治疗的时间较长,占用了相当多的物资和医护人力资源。急诊观察室病例的分析与总结对区域性卫生发展规划、急诊科针对性准备抢救措施、完善急诊流程以及急诊医学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我院2012年2月至5月共计1 920例急诊观察室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12年2月至5月根据急诊观察室的人院记录,每天定时到急诊观察室收取病例资料,共收集病例1 920例。
1.2 数据处理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15.O,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入选病例年龄、性别和第一诊断进行回顾性描述分析。疾病分类以《国际疾病分类))roD一10编码为准,采用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分类,保证数据真实可靠。
2.结果
2.1 病种组成情况l 290例患者中男1 277例,女643例,男女比例为1:0.50。各年龄组救治疾病分类分布。
不同月份症状和体征异常的症状抢救人数居首位,不同月份抢救病种存在统计学差异,x=39.693,P<0.001。
2.2 抢救病因1 920例救治病例主要救治疾病分类前5位的依次为症状和体征的异常、呼吸系统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免疫机制的某些疾患、神经系统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占抢救病例的88.13%。各年龄组的救治疾病顺位见表3。
3 讨 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人对儿童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儿童稍有不适就会到医院就诊,门诊和住院病人的剧增给医院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在入院前对病人的病种分类或是将急诊和一般病人分开,为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医院急诊观察室就是这样一个科室,病人在人院前在该科室进行登记,医师进行简单的救治,普通病人根据病种分到相应的专科病房,急诊病人首先进行抢救,待病情稳定后转入专科病房,对于轻微外伤等病例在得到适当处置后予以出院。
现对急诊观察室救治较多的几类病种进行分析。
3.1 症状和体征的异常症状和体征的异常在医院抢救病例中占到很大的比例,主要指的是高热惊厥、头痛、胸痛、呕吐、乏力等临床症状。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3% 一5% E21,复发率30%一50%。高热惊厥起病急,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将会影响智力发育。因此,让更多的人了解高热惊厥对小儿的危害及如何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3.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救治病例中居第2位,肺炎、支气管肺炎仍是引起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且是婴儿期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据WHO报告,全球5岁以下儿童肺炎95%发生在发展国家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重要疾病。目前,我国5岁以下儿童首位死亡原因仍是肺炎 J,其死亡率远高于美国。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项目研究报告指出,在发展国家,大部分肺炎通过综合管理是可以治愈的,不应导致儿童死亡。因此,应加强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综合管理。
3.3 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占就诊病人的一定比例,过敏性紫癜、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为小儿常见病,好发于秋冬季节,以学龄儿童的发病率较高。发病诱因可能与感染、药物、食物、花粉吸人、虫咬、疫苗接种等有关。
3.4 意外伤害意外伤害也是抢救室抢救的主要病种。意外伤害是突然发生的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包括交通伤、跌落、烧烫伤、锐器伤、碰击伤、砸伤、挤压伤、爆炸伤、咬伤、触电、中毒、异物伤、环境因素引起的伤害、溺水等14种意外伤害 。儿童是发生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意外死亡是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
意外伤害不但影响儿童的正常生活,还会给许多儿童留下永久性疾病,终生丧失某种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巨大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因伤害所造成的永久性残疾还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意外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是节选自《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Pedosphere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