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厦门市海沧区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结果分析

  近几年,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及生态环境等的变化,大肠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我国肿瘤临床资料统计数据,到医院就诊的大肠癌患者中,中晚期患者占88.9%,大部分患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积极开展人群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有助于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我院于2008~ 2010年启动海沧区大肠癌普查项目,现将筛查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筛查对象为厦门市海沧区祥露村、渐美村、凤山村、海沧村4个行政村4O~74岁的户籍人口,共8 179人,人口资料由公安部门提供。

  电子肠镜为PENTAX结肠镜;大便隐血试验试剂由北京万华普曼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

  1.2 筛查方法:根据《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初筛程序: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包括肠道疾病史、息肉史、家族史等,两次大便隐血实验(FOBT);病史阳性者和/或FOBT 阳性者均确定为高危人群。精筛程序:对来自初筛的高危人群行电子结肠镜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多个样本率的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初筛情况:2008~2010年,对海沧区4O~74岁自然人群进行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早诊早治筛查,应检对象8 179人,接受初筛6 380人,顺应率为78.OO%;检出高危人群1 035例, 占筛查人数的16.22%;病史阳性者占高危人群的43.96 (455/1 035);大便隐血阳性1次以上者占77.68(804/1 035)。

  2.2 结肠镜检查:对1 035例高危人群要求进一步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实际接受肠镜检查839例,顺应率为81.O6 9/6(839/1 035),检出肠道病变(大肠癌、腺瘤、非腺瘤性息肉、急慢性炎症)179例,检出率21.33%(179/839)。从年龄组数据分析来看,随着年龄上升,大肠病变检出率有升高趋势,其中,以70474岁年龄组为最高(表2)。在检出的179例大肠病变中,大肠癌14例,检出率达1.35 (14/1 035), 本社区大肠癌发病率达171.17/lO (14/8 179)

  3 讨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已经证实,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从息肉发展到癌约需7至12年。筛查发现,大肠癌早期病变可尽早发现大肠癌发生、发展的时间窗,因此,人群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可行措施之一。

  大肠癌筛查工作牵涉面广、工作量大。本组筛查资料统计显示,初筛顺应率达到78.00%,精筛顺应率达81.06% 。初筛及精筛顺应率均超出预期,其主要原因如下:组织宣传充分,筛查工作意义清楚;群众健康保健意识较过去明显提高;初筛中,问卷调查设置合理,粪便检验采样方法简便;精筛中,结肠镜检查水平提高,患者舒适度增加;无症状的大肠病变不断检出,在群众中产生良性循环。

  此次筛查对象大部分生活在农村或者城乡结合部,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对筛查方案的认可程度和重视程度较低,因此,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病史阳性病例数仅占高危人群的43.96%,略低于同期。

  大便隐血阳性1次以上病例数占高危人群的77.68%。综合分析两项结果得出高危率达21.33%,使精筛人数减少了78.67%,极大降低了筛查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筛查结果证明,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及大便隐血检查相结合,使看似繁琐浩大的大肠癌筛查活动得以有效缩小筛查范围,从而大幅度提高大肠癌筛查效率,有利于发现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使大肠癌患者得以早诊、早治,减少大肠癌死亡率,因此适合在社区中广泛开展。

  2010年2月,美国国家癌症中心报道指出,美国大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持续改善,其原因可能是,减少在高危因素中的暴露,优化生活方式,而大肠癌筛查是重要因素。本社区筛查人群中共查出大肠息肉腺瘤64例,非腺瘤性息肉73例,多数患者均进行了电子肠镜下的息肉切除治疗,阻断了癌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14例结直肠癌中,1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提高了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通过筛查进行尽早干预,摘除腺瘤性息肉(大肠癌癌前病变),减少大肠癌的发生;对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手术,能显着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医疗费用。

  此次海沧区成人大肠癌筛查,大肠癌的检出率高达171.17/10 (14/8 179),高于较发达地区如海宁、嘉善等大肠癌高发地区的检出率(90.3/10 ),提示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居民大肠癌的发病率较高。由表2还可看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癌前病变)及大肠癌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因此,应该大力加强农村或城乡结合部居民社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宣传手段让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了解大肠癌防治的相关知识。

  本文是节选自《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