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粪类圆线虫感染25例临床分析

  粪类圆线虫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及城市周边地区。其主要感染方式与钩虫感染方式类似,由粪类圆线虫丝状蚴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寄生、发育而引发疾病。由于其缺乏特殊的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导致漏诊或误诊。现将近年我院收治的25例确诊为粪类圆线虫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9例,年龄17~49岁,均来自广西农村。原发病为腹痛待查8例、腹泻5例、发热待查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各3例、糖尿病、红斑狼疮、肾病综合征、结缔组织病、呼吸道感染、骨折各1例。患者均经当地卫生院或医院常规治疗,但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而转入我院诊治。

  1.2 临床表现:除原发病表现外,21例(84.00%)出现消化道症状:腹痛18例(72.00%),疼痛与进食或饥饿无关,其中上腹部钝痛11例,绞痛7例;腹痛持续时间1周以下6例,1周至1个月1O例,1个月以上2例;腹泻16例(64.00%),其中糊状便13例,黏液脓血便2例,水样便1例;腹泻每天2~5次,病程1周内6例,1周至1个月9例,> 1个月1例;厌食14例;恶心呕吐9例。此外咳嗽15例,咳痰6例,发热11例,全身酸痛7例,失眠5例,尿频尿急尿痛1例。病程长者显消瘦、营养不良状态。

  1.3 病原学诊断:诊断依据为粪便、尿液或痰液任何一类标本找到粪类圆线虫杆状蚴或丝状蚴。粪便采用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 ;尿液经离心沉淀,取沉渣涂片;痰液氢氧化钠溶液消化后,离心沉淀吸取沉渣涂片。各类标本的涂片均置于低倍镜下观察,发现可疑虫体再采用碘液染色法 转高倍镜辨认。21例患者仅粪便中查见粪类圆线虫杆状蚴,2例粪便和痰液中均查见丝状蚴,痰液中查见杆状蚴和丝状蚴1例,1例粪便和尿液中均查见丝状蚴。

  1.4 其它辅助检查:患者中大多红细胞总数正常或基本正常,仅3例(12.00%))降低。血红蛋白降低17例(66.00%)),大多为轻中度贫血,其中1例腹泻在1个月以上者,血红蛋白降至65 g/L。白细胞总数17例(68.00%))轻度升高,其余正常。16例(64.00%))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肝功能检查:14例(56.00%))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改变,以谷氨酰转移酶增高l3例(52.00%))为主要特征。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7例(28.00%)),白蛋白下降1O例(40.00%),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3例(12.0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1例(4.0%)),其余各项肝功能指标正常。粪便常规检查:潜血试验弱阳性6例,其余阴性。镜检3例有少量红细胞,1例有少量白细胞,均未发现其他寄生虫感染。粪便细菌培养:均为阴性。胸X线片检查:肺纹理增加8例,双肺中下肺叶少量片状阴影3例。

  1.5 治疗及结果:确诊患者驱虫采用阿苯达唑400 mg,每天2次,连服3 d为一个疗程,7 d后重复一个疗程。治疗中禁用免疫抑制剂,同时加强营养支持。观察临床表现,复查粪便、尿液、痰液。使用阿苯达唑治疗期间,患者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经一个疗程,大多数患者症状逐渐缓解。7 d后重复一个疗程,全部临床治愈(连续3 d镜检均未找到虫体)。

  停药1周后复查均无复发,继续跟踪随访3个月亦无复发。

  2 讨 论

  粪类圆线虫是生活史复杂的兼性寄生虫,其自生世代在土壤中进行,寄生世代在人体内进行,世代交替。粪类圆线虫致病作用与人体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若机体存在有效免疫应答,可清除轻度感染,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一旦机体抵抗力低下,感染无法清除,慢性感染可持续存在;严重时可造成播散性超度感染,常因全身衰竭性休克而危及生命。及早给予彻底治疗至关重要。在我国,粪类圆线虫的人群平均感染率较低,仅为0.122%,其主要流行于我国南部地区,有地方性。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为粪类圆线虫在土壤中的生存发育提供了较好的自然条件。本组患者分别来自广西玉林、梧州、贺州、桂平、贵港、河池、防城港、百色市的乡镇,这提示粪类圆线虫在广西农村地区散在分布。患者均为青中年农民,可能在干农活时接触疫土而感染,未能在当地确诊。因此,要预防和治疗粪类圆线虫感染,应重视在人群中普及健康知识、改善人民环境卫生以及提高基层医疗水平。

  本组大部分患者感染度较轻,呈慢性过程,易于自身重复感染,是危害健康的潜在因素;一些原发病为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因原发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且部分病患长期依赖免疫抑制剂,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度较高,病情较危急。

  本组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复杂多样,大多患者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由于虫体在肠道寄生所引起的机械性刺激和毒性作用,患者出现腹痛、腹泻、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组粪便隐血试验多为阴性或弱阳性,是因为虫体在侵入肠黏膜时不会引起明显出血。而虫体偶然可侵害肝胆,引起肝功能受损,尤其是因胆管损伤引起胆汁淤滞,造成谷氨酰转移酶偏高。肝功能受损或有蛋白性黏液渗出时可导致白蛋白降低。当幼虫在呼吸道移行时,可穿破毛细血管,引起肺泡出血、细支气管炎性浸润,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咳痰、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经胸x线片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加和肺部局限性阴影。粪类圆线虫侵袭泌尿系统1例,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且经抗生素治疗无效。总之,感染者缺乏特殊临床表现,特别是系统性疾病伴随的重症感染可致多脏器受损,极易误诊,须高度警惕。

  如何提高粪类圆线虫的检出率,对于流行区人群尤其是系统性疾病未能很好控制的病人,显得尤为重要。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及生产生活习惯,对于有土壤接触史且同时有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的病患,常规治疗效果欠佳时,应考虑该虫感染的可能。粪便、尿液或痰液等任何一类标本找到虫体即可确诊。患者有间隔性、无规律的排虫现象,且虫体数量少,故不提倡用直接涂片法。对不同类型的标本可采用不同的离心法,沉淀法,以提高检出率。若发现可疑虫体再用碘液染色法,镜下视野清晰,虫体形态特征能很好显现。配合使用离心沉淀法与碘液染色法是临床上确诊粪类圆线虫感染简单有效的途径。对于确诊病例,应立即驱虫治疗,同时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及肛门周围洁净,以防止丝状蚴经肛周皮肤进入发生自身重复感染。药物可选用安全、副作用小的阿苯达唑。治疗结束后,连续复查3d,未能查见虫体,才能视为临床治愈。第一个疗程可以减少幼虫的繁殖,本组大多患者症状逐渐缓解但尚未临床治愈,7d后重复一个疗程,全部临床治愈。停药1周后复查均无复发,继续跟踪随访3个月亦无复发。可见使用阿苯达唑治疗效果良好。

  粪类圆线虫感染在本地区人群中并不少见,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和彻底治疗密切相关Ⅲ8],应引起重视。必须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专业指导,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本文节选自《广西医科大学学报》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