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3种不同途径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比较分析

  子宫切除术式是妇科最常见的手术操作,为探讨不同术式的临床效果,现对我院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TAH)、阴式子宫切除术(TVH)、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TLH)的263例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3种不同途径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8月间行子宫全切手术患者共263例,术前根据患者意愿及经济状况将手术方式分为3组:TAH 组103例,TVH组82例,TLH 组78例。患者年龄39~63岁,均已婚已育,无严重内外科并发症,无生育要求。人选标准:因子宫或附件良性病变需行全子宫切除术或全子宫+附件切除术。排除标准:子宫脱垂,子宫次全切除术,恶性肿瘤。

  1.2 手术方法

  1.2.1 TAH组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按常规开腹手术步骤进行。

  1.2.2 TVH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按常规阴式全宫切手术步骤进行。本组子宫较大取出困难者,行子宫对半切开、肌瘤剔除等方式后取出。

  1.2.3 TLH组采用全身麻醉,按参考文献中腹腔镜下子宫全切术步骤进行。本组子宫较大取出困难者予粉碎取出。

  l_3 观察指标:分别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率、术后平均出院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 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Y 检验,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3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3组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TLH 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长于TI H 组及TVH 组(P<O.05),而TVH组与TLH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3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率、术后平均出院时间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镇痛率以及术后平均出院时间比较,TAH组明显长于TLH 组及TVH 组(P<O.05),而TVH、TLH 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并发症:所有病例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无一例伤El感染,TVH组及TLH组均无中转开腹手术。TLH组1例膀胱损伤,术中发现及时修补,无不良后果;1例术后24 h阴道少量流血,为阴道残端缝合处渗血,经纱布填塞压迫,24 h后未见流血。

  3 讨 论TAH 是妇科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术式,其具有术野暴露充分,术者易掌握,操作方便等特点,适用于盆腔所有病变,尤其适用于子宫体积>孕14周、盆腔严重粘连或恶性可能延长切口等复杂的子宫切除术,而且也是阴式子宫切除术和经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等相对高技术手术失败后的可靠补救术式 。但相对于微创手术,TAH 切口大,腹壁瘢痕明显,不够美观,术后多数患者需要镇痛,肛门排气时间长,机体恢复慢,住院时间长,许多患者不愿接受。肥胖患者易发生腹部切VI脂肪液化、感染,术中肠系膜脂肪堆积过多,也会影响手术视野的暴露,增加手术难度。

  TVH属腹膜外手术,入路为阴道穹窿,手术创伤小,对腹腔脏器干扰少,术后肠蠕动恢复快,肛门排气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尤其适用于肥胖、有皮肤病、子宫及阴道前后壁脱垂者。其缺点为手术视野小,暴露和操作困难,不能在直视下探查子宫,对于子宫过大、阔韧带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严重粘连、有恶性可能、需要同时切除卵巢肿瘤、需要同时进一步探查盆腔及未产者,不宜进行阴式手术。

  TLH是近年来发展的微创术式,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其具有腹部切口小,损伤少,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优点。腹腔镜下可放大手术解剖视野,利于盆腹腔探查和附件手术,且能充分分离粘连,彻底止血。

  但腹腔镜为全麻下手术,故手术费用高,且技术难度大,操作技术复杂,需要选择安全性高的能源如超声刀、Ligasuer等昂贵器械,术中电凝子宫血管时可能通过热传导损伤输尿管及膀胱。本组中有1例膀胱损伤。本文中与TAH 组及TvH组相比,TLH 组手术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原因主要与手术需要较高操作技术及缝合技术有关。

  有资料显示,TLH 总的安全性不及TAH 和TvH,TIH 的直接成本高于TAH 和TVH,获得的生活质量稍高于后两者。

  本文结果表明,TLH 和TVH术后恢复情况优于开腹手术。对于简单全子宫切除,TI H 或TVH 可作为首选术式,若合并盆腔粘连、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病变而行子宫切除时,TLH 则应作为首选术式,而TAH 具有适应证广泛,手术操作简易等优点,故3种手术途径各有优劣,在选择术式时,应综合考虑疾病因素、患者状况、术者技术经验和所在医疗单位的设备条件,选择最合适的手术途径。

  本文节选自《中国医科大学学报》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