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中国现代医生》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其间经历了初步认识到逐渐重视再到全面铺开的历史进程。最初提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见诸于相关大学生德育教育文件中,如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5年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述文件均提到了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摆上重要议程,教育部陆续下发了一系列专门的文件,2001年3月《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2月《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2004年4月《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纲要》;尤其是2011年,也就是实施国家“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年,又制订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这既是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认识和理解的深化,又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明确指导的重要文件。当前,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要客观地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寻求解决对策,这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一、存在问题

  1.认识层面的偏差一是混淆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界限。有人认为大学有思想政治教育,再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万能的,可取代思想政治教育。这两种观点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立起来。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德育培养,它更多涉及的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它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人格塑造、身心潜能的开发、适应外界环境、应对挫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两者之间虽说在内涵和外延上有渗透和结合的区域,是相辅相成的,但在本质上,它们是不同的学科派别,有着明显的区别。

  二是异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创新人才。在这个目标的统率下,具体说来,它有着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注重心理素质的提升和心理疾病的防控,它是一个宽泛的领域,这一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涵盖了大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实践、社会交往等诸多领域,它力图使每一位大学生成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第二层次主要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第三层次立足大学生个体,重点对其心理疾患予以诊断和治疗。综观这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第一层次应当占据主体地位,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却以后两个层次为其主要价值取向。

  三是重视程度上的不足。教育界有些人一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舶来品,是仿效西方教育的结果。传统的学校教育最为看重的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虽大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全面系统的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组织机构、规划方案、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等还显得薄弱。

  特别是有的学校还只是把心理教育机构作为装点门面的工具,一旦上级检查,就临时应付一下。

  2.实践层面的不均衡一是师资力量匮乏。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都是非专业的老师,以兼职教师为主,他们一般来自于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战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长,缺乏系统的、全面的、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这支队伍明显的数量不够,流动性强,稳定性差,工作机制不健全,权威的心理教师资格认证体系还没有建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定位不明,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有待提升。

  二是教育模式单一。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主,条件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大都没有纳入学校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还处在非正式化、边缘化的状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局限于以校园活动为主,事实上,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是多元的,也是综合的,家庭方面、社会方面、个人方面等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领域和方式也是宽泛的、多样的,不能仅仅苑囿于校园活动。由此可见,单一教学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开发还只能发挥辅助作用。

  三是教材使用杂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用的教材各种各样,有的采用本校教师编写的课本,有的采用心理学原理教科书,有的甚至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书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原理方面差异较大,自然形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

  四是教育评价体系缺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达到上述主旨目标,需要一套科学的检测方法和评价体系。目前,高校各种评价方式都有,有的运用心理普测予以检验,有的通过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予以检验,还有的通过课程考试予以检验。这些方式大都草率简单,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不够严格,因此,教育的成效较难得以理想的彰显,教育的目的也较难达到预期目标。

  3.管理层面的混乱“西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成熟,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系统的建构机制。它一般是三级建制,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全国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共同组成。从上到下是整体规划,隶属关系分明,职责划分清楚,任务分工明确。中国高校远没有建立一套系统的、顺畅的组织体系。目前,高校惯常的做法是设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挂靠在学工处或德育教研室下面,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院长负责。一般说来,这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不是一个独立的机构,人员编制也是不固定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临时的组织,经费也不能正常地列入学校预算。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都没有,干脆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混同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由德育教师附带提及。这种做法的弊端是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常常是理论上很重视,实际上边缘化、零散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架构和体制机制始终搭建不起来,在  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常处于自发状态,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直接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陷入进退两难的地步,整体上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不是那么明显,没有它倒也恰恰是少了点什么。

  二、解决对策

  1.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今的中国正面临着社会转型,社会利益格局不断改变和分化,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挑战和承受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增大。现代教育要破除传统教育中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应当与时代发展、社会发展同步跟进,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那就是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现代教育应当围绕培养人的健康个性、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提升人的全面进步为宗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因此,要达到上述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和核心地位要需就不断增强和日益巩固。

  其次,要树立全面的、系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有心理活动,心理活动全面融入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是自我教育者,都在进行着自我的心理调适。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充分整合各种要素,“把心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系统内各学科视野、各种取向、各个要素,通过有机联系、渗透、互补、重组综合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心理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也就是说,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教育有机协调,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学科教育的目标统一起来,找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育在实践上的结合点,充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共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成长,素质培养和能力提升。

  最后,要克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的理解。

  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那就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正确地处理心理问题。这种理解显然是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认识。如前所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它面向的是全体大学生,不仅仅是面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它更强调培养功能,而不仅仅侧重于治疗功能。

  2.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七位一体的新模式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谓门类不统一, 形式许多样,各个学校各自为政。2Ol1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出台,该文件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参照标准和建设依据,各高校纷纷参照该标准,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第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高校要成立专门工作的领导小组,由相关部门机构,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工处、宣传部、教务处、人事处、保卫处、校医院以及各院(系)等共同组成,由主管校领导担任组长,统筹全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制定规划以及相关制度,建立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职责,协调统一。各部门要定期汇报工作,研讨工作任务和问题。

  第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重视和加强专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同时还要关心他们的个人发展。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使各学科教师自觉地投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第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前主要以开设讲座为主,根据建设标准要求,高校也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大纲,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来保证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的课程教育。

  第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主要载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充分发挥这一载体的主阵地作用,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拓宽教育途径,提升教育成效。

  第五,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要设立单独的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咨询的各项制度,加强心理咨询的档案管理,严格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个体咨访和团体辅导相结合,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第六,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体系建设。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测,及时排查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

  第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为心理健康教育添置必备的办公用品、常用的软件、心理测量工具、单独的咨询场地等等,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保障,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需要。

  3.营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心理问题的产生不仅来源于个体的因素,外部环境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优化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大学生的学习生涯主要是在大学校园度过的,受校园文化的熏陶也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创造一个和谐民主、平静优雅、有着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意义重大。和谐的校园环境包括轻松愉快的教育学习、温馨友好的人际交往、舒适卫生的生活场所等,置身于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会显着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会明显增强,大学生的自尊自信、向心力凝聚力也会随之提升,一句话,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会得以有效地培养。所以,高校更应切实重视优化校园环境、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除了校园环境之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积极向上的主旋律,拼搏奋进的正能量,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等,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同样,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尤其对大学生的早期塑造、长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另一助力。所以,学校和家庭应携起手来,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家庭多种因素互相辅助,紧密配合,形成合力,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外部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取得可喜的实效。

  本文节选自《中国现代医生》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