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皖南医学院学报》腔镜胆囊切除术1308例临床分析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其损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迅速在我国各级医院普及开展,疗效充分肯定,成为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手术的“金标准”,但其并发症是LC术者不得不面临的问题。2005年6月~2012年8月我院共施行l 30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现结合本组病例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05年6月~2012年8月收治的LC病例1 308例,年龄17—82岁,男性356例,女性952例。其中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91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249例,急性胆囊炎132例,非结石性胆囊炎15例。本组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或CT检查,排除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

  1.2 手术方法患者取头高足低位,气管插管全麻。

  采用三孔或四孔法进腹,探查胆囊及周围情况。抓钳提起胆囊,解剖Calot三角,显露并明确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及与胆囊壶腹之间的关系,钛夹或可吸收夹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顺行或逆行剥离胆囊,彻底止血,炎症较重、渗出较多者放置腹腔引流管。

  2 结果本组1 308例中因胆囊急性炎症、mirizzi综合征等致胆囊三角解剖困难中转开腹37例。完成LC术1 27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6例,占完成LC病例的0.47% 。其中胆漏3例,腹腔内出血2例,十二指肠损伤1例。3例胆漏中,1例术后第2天发现引流管引出胆汁样液体约150 ml,无腹膜炎体征,亦无发热,未行手术探查,保持引流通畅,胆汁引出从第4天起逐渐减少,2周后拔管而愈。回顾该病例,分离胆囊管时损伤胆囊管后壁,施夹时可能未完全夹闭损伤裂口,从而引起胆囊管残端漏。另2例均于术后第3天出现腹痛,经腹腔穿刺抽得胆汁样液体,遂行剖腹探查。1例发现右侧副肝管损伤,根据国内分型,属副肝管损伤I型,予缝扎副肝管损伤处加胆总管T管引流,术后恢复良好。1例未发现明显胆管损伤,考虑胆囊床电凝后碳化组织脱落所致迷走胆管漏,予腹腔冲洗,肝下放置负压引流管,术后3-5 d引流量迅速减少而痊愈出院。

  2例腹腔内出血患者中,1例术后6 h有血性液体从引流管引出,但量不多,予以止血剂联合使用,效果不明显,后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引流管引出血性液>50 ml/h,急诊剖腹探查,腹腔内积血约1 500 ml,未发现胆囊床创面有活动性出血,胆囊管、胆囊动脉钛夹闭合良好无脱落,进一步探查发现右腋前线穿刺孔腹膜面有渗血,考虑穿刺时损伤腹壁血管所致,予以穿刺孔缝扎止血,术后未再出现出血症状;另1例为老年患者,长期服用阿斯匹林,同时伴有血吸虫肝硬化病史,停服阿斯匹林7 d后行LC术,术后第3天引流管有较多血I生液体引出,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急诊剖腹探查,术中发现胆囊床处渗血,考虑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同时合并有肝硬化,导致自身凝血功能异常所致,予以创面电凝止血并喷洒生物蛋白胶,术后未再出现出血症状。十二指肠损伤1例,该患者术后即出现腹部胀痛不适、呕吐等症状,未予重视。术后第3天出现明显腹膜炎体征,腹穿抽得较多胆汁样混浊液体,急诊开腹探查,发现十二指肠球部有一穿孔,回顾手术过程,考虑术中电凝钩误伤所致,予以穿孔修补,另行胃造瘘和空肠营养性造瘘,肝下、盆腔各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术后加强营养支持,经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术后恢复良好,3周后顺利拔管出院。

  3 讨论LC目前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首先术式,若手术中遇到胆囊管、胆囊动脉等解剖变异或急性胆囊炎,特别是胆囊壶腹或胆囊管内结石嵌顿,则腹腔镜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国内报道总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0.19% ~1.09% ,其中胆管损伤和出血是主要并发症。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47%,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3.1 胆管损伤和胆漏与开腹胆囊切除术相比,LC相关胆管损伤发生率增加了2~4倍。发生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有:①腹腔镜手术刚开展时,由于手术医师缺乏经验,熟练度不够。② 幔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时,胆囊周围粘连致密,形成冰冻三角,致使胆囊界限不清,分离困难。③肝外胆管的各种解剖变异。如何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我们的体会是:①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开展LC初期选择病史短、炎症不重病例,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的提高,可逐渐放宽手术指征。②思想上重视,应认识到胆囊疾患手术具有“危险的解剖、危险的疾病、危险的手术”特点,任何轻视胆囊切除的思想都可能导致胆管损伤。③在胆囊三角的解剖中,我们尽可能显露“三管 壶腹”的结构,利用剥葱式方式进行冷分离和钝性分离,需靠近胆囊壁分离,采用“宁伤胆,勿伤管”的原则。Katkhouda等 认为,术中钝性解剖胆囊管、肝总管、胆总管三管汇合处来避免误判;国内张好春等人提出了壶腹部远端人路法来预防LC术相关胆管损伤,该文作者认为此法以壶腹部远端后间隙人路,避免一开始就在胆总管或肝总管左侧解剖,能有效预防胆囊管、肝总管隐藏在胆囊壶腹部引起的胆管损伤。④处理好胆囊管是预防胆漏的关键,分离时紧贴胆囊壁分离,施夹时,要确切可靠;电凝时避免靠近胆总管、肝总管以及已施钛夹,预防因热传导而引起的电灼伤;若胆囊管有结石嵌顿,应先取出结石,可缩小胆囊管的直径,减少术后胆漏的发生。⑤LC术时,遇到胆囊三角粘连致密,特别是“冰冻样”或“胼胝体样”粘连者,应尽早中转开腹。本组病例中,有37例中转开腹,有效地避免了胆管的严重损伤。

  3.2 腹腔内出血Duca等报道发生率为0.16%,本组发生2例,发生率约为0.16%。LC术后出血原因:

  旦囊动脉出血。胆囊动脉在胆囊管后方伴行时,未将胆囊动脉单独处理,未夹闭或夹闭不全的机会明显增加,导致术后出血。对胆囊动脉深支未施夹或结扎处理,仅行电凝止血,效果不确切,引起术后出血。胆囊动脉过度骨骼化,使夹闭不牢靠,易脱落,也是术后出血的常见原因。②胆囊床出血。肝硬化患者术中易出现胆囊床广泛性出血;剥离胆囊时牵拉力量过大撕裂胆囊床;肝床剥离过深伤及深部血管或肝实质也可导致出血。③腹壁戳孔出血。较少见。Trocar穿刺时如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可引起皮下组织、肌肉组织、腹膜外组织出血。取标本时,强行扩张戳孔,撕裂肌肉或伤及腹壁血管致出血。侯辉等 报道48例戳孔并发症中有9例为出血,A、B、C、D孔均有发生。本组发生1例。因此,我们建议术毕时应变换腹腔镜位置,观察穿刺孔有无出血情况,若有出血可及时处理。④其他或凝血功能障碍、长期口服抗凝药等。

  3.3 胃肠道损伤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0.14%一0.20% ,本组发生1例,发生率为0.07% 。胃肠道损伤的原因有:① 胃肠胀气严重,术中显露不佳,容易引起副损伤。②横结肠、胃及十二指肠与胆囊广泛粘连,分离粘连时易损伤胃肠道。③电凝钩误伤,本组1例即为此。因此,操作时应增加警惕性,将手术器械始终置于监视器画面中,同时尽量不要误踩脚踏开关以免引起电凝误伤。

  总之,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LC操作技术、术中正确辨认胆囊管以及及时中转开腹等均能有效预防和减少LC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是节选自《皖南医学院学报》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