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中华内科杂志》最优中性粒细胞杆状核判断标准的选择

  中性粒细胞的核形反映了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其核象变化也早已认为与感染、白血病等疾病密切相关,区分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界限一直是困扰医学检验界的老大难问题。有关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的划分标准较多,执行起来不统,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1/3标准、丝标准,虽然各地执行标准不一,但大家公认的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的比例为1 9/6~5 ,这就出现了结果判定的不准确。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杆状核的判定标准做一下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来自医院体检健康人群200例,年龄18~6O岁,平均年龄(40.2±5.79)岁,其中男102例,女98例,男女比例及年龄无明显差异,对象间无亲缘关系,并经知情权同意。实验对象入组标准:经过临床问卷及检查结果,选择没有器质性疾病,心电图、胸透、B超、肝、肾功能正常者,且2周内未患感染性疾病,血常规结果正常。

  1.2 方法

  1.2.1 血涂片的制备用外周静脉血制备血涂片,瑞一姬氏染色。

  1.2.2 数字图像摄像系统采集白细胞 每张推片选择涂片染色较好的位置,按照显微镜下计数规则采集100个白细胞,用此方法是避免多次计数时由于视野差异造成误差。

  1.2.3 观察计数选择4名有工作经验的检验师,分别用1/3标准和丝标准计数分类,记录结果。根据文献资料划分标准具体定义,丝标准: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间仅一丝相连、叶与叶之间完全断开或核折叠为分叶核,否则为杆状核;1/3标准:核凹陷程度超过假设核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的1/3以上者为杆状核,小于1/3者为分叶核口]。

  1.2.4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设定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标准计数结果相关性比较 取4名检验人员计数的平均值,统计两种标准计数的相关性r=0.805,P>O.001。

  2.2 人工两种中性粒杆状核标准重复性分析 4名检验人员用1/3标准和丝标准的计数结果,比较两种标准的变异系数,结果显示1/3标准变异系数大于丝标准。

  2.3 两种标准计数正常人参考范围的设定 通过对200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的计数,对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参考范围进行设定。

  3 讨论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的划分是临床检验工作的常规项目,历史上由于对杆状核所下的定义不同,导致各家报告的杆状核百分比相差悬殊,我们根据临床工作的特点,由4名专业检验人员用1/3标准和丝标准计数同样的白细胞,结果显示两种标准计数相关性比较,r值大于0.8,说明两种方法有较强的相关性。结果还显示丝标准的变异系数低于1/3标准,说明丝标准在临床应用时标准更明确且易实施,不同人计数结果差异小。这与美国临床病理学会(CAP)推荐杆状核粒细胞判断标准一致,且该建议已被美国临床检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所采纳。黄肖耆等。 也主张丝标准。其他如孙世斌等。主张1/2标准,毕振东等主张1/3标准。目前使用的教材中,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主张1/3标准,本科教材l3主张丝标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也支持丝标准。本实验对200名健康人做了参考值的设定,1/3标准杆状粒细胞比例为(1.2~6.8),这与现用参考值范围(1~5)略有差异;丝标准为(3.0~11.7),与有关报道(5~10)也是略有差异,这可能与选择标本的局限性有关,我们将继续扩大样本量,并进行多地域研究。

  总之,通过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的划分标准应采用丝标准,此种标准应用起来更易实施,结果更稳定。

  本文节选自《中华内科杂志》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