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局部减压法辅助治疗早产儿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脂肪乳的应用

  对改善早产儿机体营养状况,提高其存活率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早产儿血管壁通透性大,皮下脂肪薄,而脂肪乳性状黏稠且输注时间长,因此很容易发生血管外渗,引起局部皮肤肿胀、水疱,甚至破溃、坏死,遗留瘢痕。临床上治疗脂肪乳外渗常使用5O 硫酸镁湿敷,也有报道使用喜辽妥、马铃薯外敷等,但用于治疗早产JLII肪乳外渗的报道不多,效果不甚理想。为了探寻早产JLII肪乳外渗后更好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我科对渗漏局部减压后再行50 硫酸镁外敷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科静脉输注脂肪乳发生外渗的早产儿38例,男22例、女16例,胎龄28~36周,平均30.6周;出生日龄2~l9d,平均7.6 d;体质量850~2 300 g,平均1 520.4 g。
 
  由于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为了满足生理及生长发育需要,防止必需脂肪酸缺乏,需静脉输注20 脂肪乳注射液(商品名英脱利匹特,华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80GA019),经静脉留置针从四肢浅静脉匀速输注24 h。皮肤重度肿胀,面积4~16(11.37±0.97)cm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两组日龄、性别、体质量、病情、外渗部位皮肤肿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发现渗漏后立即停止输注,拔留置针,即刻采用5O 硫酸镁浸湿的4层纱布覆盖渗漏所致肿胀部位,每次30 min,每日3~4次。
 
  观察组:发现渗漏后立即停止输注脂肪乳,保留静脉留置针并连接一次性5 mI 注射器,固定留置针位置回抽血管内脂肪乳,直到抽出液完全为血液或抽不出后拔针,同时以0.5 碘伏消毒肿胀部位后将患处置于无菌治疗巾上,戴无菌手套,用6~7号针头在肿胀处垂直进针,深度约0.5 C1TI,每针间距约0.5 cm,穿刺点遍及肿胀部位;之后用2 利多卡因搽拭针眼,用手轻轻挤压以挤出渗漏的脂肪乳,直至挤出液为完全血液达到局部减压的目的,再用0.5 碘伏浸湿的6层纱布包裹2O~30 min,晾干3 h后用5O 硫酸镁浸湿的4层纱布外敷患处,每次30 min,每日3~4次1.2.2 评价方法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渗漏部位肿胀消退时间(以h计);治疗7 d内观察局部皮肤出现淤紫、水疱、破溃、硬结和钙化等情况。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 检验,检验水准d一0.05。
 
  2 结果观察组脂肪乳渗漏局部肿胀完全消退时间为12~24(21.10±1.58)h;对照组为24~ 48(33.12±0.97)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28.26,P<0.01)。经7 d观察发现,观察组2例渗漏局部出现淤斑,2~3 d后皮肤恢复正常;对照组渗漏局部发生淤斑4例、水疱2例、破溃1例和硬结2例,6~7 d淤斑消退,水疱及破溃结痂未脱落,硬结仍存在。两组渗漏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一0.029)。
 
  3 讨论早产儿由于胃肠功能不成熟以及疾病的影响,口服喂养困难,所以静脉营养显得尤为重要。脂肪乳剂是以精制大豆为原料加入一定量孵磷脂乳化而成,可提供必需脂肪酸,促进脂类合成,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使用日益广泛。脂肪乳为高渗性营养药,在输注时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同时,可以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腺素E E。,引起静脉血管壁通透性增加,静脉中膜层白细胞浸润性改变,且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变硬,从而引起静脉损伤 ;且脂肪乳微粒直径较大,静脉滴注时易对血管产生刺激,常致患者发生静脉血管疼痛、红肿、色素沉着等输液性静脉炎现象。
 
  早产儿血管细,皮下组织少,脂肪乳输注需要的时间长,更容易引起脂肪乳外渗,引起局部皮肤组织红肿、苍白、淤斑甚至变黑坏死。50%硫酸镁湿敷常用于治疗静脉输液外渗所造成的局部组织肿胀,主要是利用其高渗作用来促使局部组织的水肿消退,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损伤。本研究显示,单用5O 硫酸镁湿敷皮下组织肿胀的平均消退时间明显比局部减压处理后再用50 硫酸镁湿敷时间长,并且有9例患儿渗漏局部皮肤出现了淤斑、水疱、破溃和硬结等并发症,而观察组只有2例出现淤斑情况,原因可能为新生儿皮肤薄嫩,细胞内液占总体液的比例相对少,细胞外液相对较多,脂肪乳渗漏到局部皮下细胞间隙后,由于渗透压的作用容易使肿胀部位的组织细胞脱水受损,如果此时仅用50%硫酸镁湿敷,由于硫酸镁的高渗作用,更加重肿胀部位组织细胞脱水损伤。同时渗漏至局部组织的脂肪乳可形成脂肪小滴,阻塞局部毛细血管,而血中脂肪乳粒和凝集成的脂肪球,在脂肪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甘油和游离的脂肪酸,后者具有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等化学毒性作用,加上组织创伤后释放出一系列血管活性物质,最终导致渗漏局部皮肤出现红肿、淤斑、水疱、出血、破溃坏死和硬结等。
 
  我们对脂肪乳渗漏局部用6~7号针头穿刺(深度约0.5cm 左右),针眼处搽拭利多卡因后挤压,将渗漏到局部的脂肪微粒尽量排出以达到局部减压作用,减轻对局部组织损伤,对早产儿创伤轻微,减压后局部用碘伏纱布外敷,无感染发生。
 
  早产儿因血管细小、能见度低,输液渗漏的发生率高于成人;又因/J,JL皮肤及皮下组织薄嫩、疏松,相同原因引发的渗漏局部损伤程度高于成人_8],因此在早产儿输注脂肪乳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加强对静脉输注脂肪乳外渗危害性的认识,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在选择静脉穿刺部位时尽量避免在末梢小血管、关节附近或头皮血管等处穿刺,有条件者尽可能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输注;尤其是在脂肪乳输注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各班严格交接,早发现、早处理。脂肪乳一旦渗漏到局部组织,很难吸收,我们采用局部减压法可及时清除渗漏到局部组织的脂肪乳剂,最大程度地减轻渗漏的脂肪乳剂对局部组织的损害,之后再及时用50%硫酸镁湿敷,大大缩短了局部肿胀消退的时间,同时渗漏局部皮肤水疱、坏死和硬结等并发症亦明显减少,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