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孟鲁司特联合匹多莫德用于儿童哮喘缓解期的疗效比较

  儿童哮喘为临床小儿呼吸内科常见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支气管哮呜音等,且清晨及夜间加重;临床报道显示 ,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传统多采用糖皮质激素药物,临床效果确切,但是长期使用易产生耐受性,且副作用较多,治疗依从性不佳。笔者选取我院儿科2012年6月一9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儿6O例,在常规治疗及孟鲁司特咀嚼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2年6月一9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哮喘儿童患者共60例,年龄2-5岁,男36例,女24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儿均为间歇发作,入院后没有经过抗哮喘药物治疗,经过患者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书。通过随机数字方法将6O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4±2.2)岁,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2.1)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用孟鲁司特咀嚼片口服每日一次,睡前服用,每次4mg,持续时间6个月。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服用匹多莫德,每次早餐前一次,持续6个月。期间患病儿童的家长随时填写登记表,记录出现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的次数;发作时哮喘发作时间及症状;无哮喘病的天数。前3个月每两周复诊一次,后3个月一个月复诊一次。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 根据全球哮喘防治创议2010年版?哮喘控制分级进行联创治疗效果评定,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级;治疗总有效例数为显效例数与有效例数之和。观察两组肺功能,依据哮喘病严重程度分级的判断指标:1.临床控制:用药后观察临床症状消失,无夜问症状,肺功能正常,或偶有轻微发作,不用其他药物可自行缓解。2.好转:改善1级。3.无效:无任何改善,或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E+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比较治疗组93%,观察组67% ,两组有效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O.05)。
 
  2.2 症状评分比较治疗组哮喘发作次数、呼吸道感染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O.05),用药4周明显好转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8周明显好转时间治疗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O.05)。
 
  2.3 不良反应两组在治疗前后检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无异常,亦无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 讨论儿童哮喘是一类由多种炎症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呼吸功能检测等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至今还未阐明,可能与过敏体质及环境因素有关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一线药物,哮喘控制效果确切,但是使用易产生依赖性 ,对于机体免疫系统影响较大,严重者甚至出现库欣综合征。孟鲁司特是一种新型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够显著抑制白三烯多肽活性,缓解炎症反应,改善气道高反应性,从而降低支气管痉挛发生频率,阻断哮喘发作病理环节。而匹多莫德作为一种免疫调节二肽,对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具有较强促进作用 ,能够有效提高免疫细胞吞噬作用,刺激免疫细胞分化增生及免疫调节因子分泌,从而有效抑制炎症,降低感染发生率,缓解哮喘症状。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随访期间哮喘平均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呼吸道感染次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同时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导致哮喘的多种介质中,白三烯起主要作用,白三烯调节剂应用在治疗上下呼吸道痉挛有明显的疗效。孟鲁司特适用于2岁及以上的儿童和成人哮喘的预防治疗,包括预防白天和夜问的哮喘症状,治疗对阿司匹林敏感的哮喘患者以及预防运动诱发的支气管收缩。匹多莫德通过刺激和调节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而起作用,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本文结果表明,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联合运用能增强患者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联合用药比单用孟鲁司特咀嚼片治疗儿童哮喘疗效更为突出,能更好的治疗儿童哮喘疾病。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呼吸功能检测等。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至今还未阐明,可能与过敏体质及环境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孟鲁司特与匹多莫德联用治疗儿童哮喘缓解期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控制哮喘症状,改善肺功能,且不良反应较少,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