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型研究概况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潮热面红等。古代医籍对本病并无专篇记载,多散见于“百合病”、“脏躁”、“年老血崩”等病中。现代医学将其归为绝经综合征闭。多年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绝经前后诸证辨证分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辨证的主观性和不规范性,阻碍了其推广,现将近10年有关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四诊合参辨证分型研究绝经前后诸证是多系统多脏腑功能损害的疾病过程,并由于患者体质的差异,病程的长短,其临床表现亦是错综复杂,因此需要四法合参才能获得全面的资料。目前多数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多是通过四诊信息为依据分类。李利等通过四诊信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有肝肾阴虚、肝气郁结、肾阳虚、脾气虚、肾阴虚、阴虚火旺、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等证。
申春悌等 通过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将绝经前后诸证归为肝阳上亢证、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伤神证4证。王永生综合四诊信息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肾阴亏虚型、肾阳亏虚型、肾阴肾阳两亏型和心肾不交型。杨丽蓉调查更年期妇女证素特点时,通过四诊信息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阴虚阳亢、肝郁气滞、痰湿血瘀和肾阴阳两虚4型。四诊是从不同的角度收集病情资料,但医者在四诊时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主观判断和临床经验,缺少客观的检测指标。因此,这种随意生对于中医辨证分型的推广造成一定的难度。
2 病因病机辨证分型研究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肝肾,《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日:“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可见,肾气在女子的生长发育衰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女性进入更年期时,肾气衰,天癸竭,冲任二脉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濡养,则呈现了各种阴阳虚弱的表现。《灵枢·天年篇》曰:
“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叶天士在《I临证医案指南》中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说明肝功能的衰退与女性绝经前后诸证发生存在相关性。另外,也有医家认为心、脾在本病的发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罗元凯 认为肾虚是致本病的根本原因,将本病分为肾阴虚和肾阴阳虚两种;夏桂成提出心一肾一子宫生理生殖轴学说,认为此病的病机特点以阴虚火旺、心肾失济为主,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阴虚证和偏肾阳虚证。李柳叶 从中焦肝胆脾胃论治,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肝血不足、肝气郁滞、阴阳俱虚、及肝热脾寒等证型。夏叶等认为肾阳虚型在绝经前后诸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靳岭等多从虚分期论治绝经前后诸证,分为肾虚型、肝虚型和脾虚型。赵志丹斗认为肾虚为本,肝肾同源,因此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肝肾阴虚、肝郁。肾虚、心肾不交、脾肾阳虚4型。张光明则认为更年期女性由于阴阳二气的不平衡造成无法适应正常的过渡阶段,将绝经前后诸证细分为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虚阳上浮、心肾阳虚、心肾不交、肝郁不达、心肝火旺等7型。王子瑜认为处于经断之年的女性发生肾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导致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故而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肾阴虚、肝阳旺和心肾不交3型。虽然大多数医家都从肝肾辨证,但是对于阴阳虚实、气血等病性的认识却未有统一,因此不同的医家依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知识,或从八纲论治,或从脏腑论治,或从气血论治??对绝经前后诸证辨证,少则两三个,多则10余个,而无统一的辨证系统。
3 经断前后诸证中医分型分布与实验室指标关系研究客观的指标检测对于剖析中医证型的内涵,认识绝经前后诸证患者生物学基础的改变,评价中医药的疗效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绝经前后最明显的变化时卵巢功能的衰退,随后表现为下丘脑—垂体功能的退化。李琦等纳入3O名绝经前后诸证肾虚型患者,检测血清显示肾虚证组患者血清睾酮(TESTO)与雌二醇(E )浓度显著下降,促卵泡素(FSH)与黄体生成素(LH)浓度显著升高,皮质醇(CORT)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显著下降,初步证实了肾虚型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和微观辨证指标。
吴荣莉等纳人94名绝经前后诸证患者,将其分为肾虚血瘀型、肝郁肾虚型、心肾不交型3型,测量血清中的微量元素,结果显示,在中医各证型中,心。肾不交组zn水平低于肝郁肾虚组及肾虚血瘀组,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肾虚血瘀组Cu水平较肝郁肾虚组及心肾不交组明显升高,肝郁肾虚组血清Mg较其他两组降低,但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辛文霞等收集了90例观察病例,将其分为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肝郁气滞3型。检测血液流变学证实,肝肾阴虚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4项(血浆粘度比除外)均明显高于肾阳亏虚组,肝郁气滞组比肾阳亏虚组各项值均偏高,肝肾阴虚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肝郁气滞组明显降低,肾阳亏虚组SOD比肝郁气滞组有所降低,而肝肾阴虚组丙二醛(MDA)水平有所升高,肝郁气滞组和肾阳亏虚组MDA水平无明显差异。张丽等采集237例病例,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心脾两虚、肾虚肝郁等证型,检测血脂显示,TC在各型患者中,肾阴虚分别与心肾不交、肾阴阳两虚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吴金等pg]纳入154名绝经期女性,结合临床拟为肝郁证、肾虚证、肝郁肾虚证、肝郁肾虚夹瘀证,血清性激素比较结果显示:肝郁型血清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明显高于肾虚型型,肝郁肾虚夹瘀型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明显低于肾虚型,促黄体生成素水平明显高于肾虚型。由上可知,根据绝经前后诸证的病理生理等环节,检测指标多与性激素、促性腺激素水平的变化为主,涉及其他检测指标。这些定量的指标为中医“证”本质的研究提供了客观化的监测指标,起到了纽带作用。
4 绝经前后诸证候量表辨证分型研究吴莉萍[2Ol参照《中医妇科学》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行)》、《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一证候部分》(1995年版),设计“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调查表”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肝肾阴虚证、肾阳虚、肾阴阳俱虚、心肝血虚4类。万霞根据《中西医临床妇科学》设计“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状学量表”将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证型制定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两虚、心肾不交、肝郁和心脾两虚6种。聂广宁从躯体、心理、社会3个维度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制定的“绝经综合征评定量表”将绝经前后诸证划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吴国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张玉珍主编的《中医妇科学》自制的“女性更年期健康调查表”: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肝肾阴虚、肾虚肝郁、心肾不交、脾肾阳虚7种。
刘翠萍参照《妇产科学》,《绝经一内分泌与临床》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自制的“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信息采集表”分为肾虚肝郁型、肝肾阴虚型、肾阴虚型、肾阴阳俱虚型、肾阳虚型、脾肾两虚型。黄顺杰自行编制的“中医证候问卷表”将绝经前后诸证分为心肝火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脾肾阳虚、肝郁气滞、肝肾阴虚7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临床研究)测评量表作为软指标定量化、客观化评价的工具,在国际上医学界已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由于研究者参照标准的不同,制定标准的差异,制定测量表的角度差别,都将使得辨证分型存在差异。
综上分析,目前绝经前后诸证中医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且证名多具有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少则2、3型,多则7、8型,导致其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的优势难以推广运用。故我们期望在病因病机及相关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中医症候量表,对绝经前后诸证在辨证分型客观化上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得出绝经前后诸证各证型特异性、综合性的诊断标准,建立绝经前后诸证中医辨证新的诊断模式。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