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疗效观察

  烧伤和烫伤是常见的意外损伤,常常由高温液体、固体或蒸汽所伤。恰当的治疗有利于患者皮肤创伤的恢复和皮肤愈后的美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是我院在复方紫草油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的中药方剂。本文就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患者的效果作一报道。
 
  l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选择我院收治120例烧伤患者,均符合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标准。男67例,女53例;年龄2~68岁。其中热水烫伤40例,火焰烧伤30例,化学烧伤50例。
 
  四肢烧伤65例;头面部烧伤22例;躯干、会阴部烧伤33例。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32例,女28例;浅Ⅱ度29例,深Ⅱ度31例;烧伤面积2.3% ~29.9%。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浅Ⅱ度24例,深Ⅱ度36例;烧伤面积2.4%一30.2%。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复方紫草烫伤软膏的主要组成为紫草200 g,地榆200g,冰片10 g。制备方法:冰片用乙醇15 ml溶解,备用;紫草、地榆、三七浸入麻油1周,接着放人锅内熬到药枯,去除药渣将油熬至滴水成珠的状态,加入白蜡或者蜂蜡搅匀,接着下冰片,搅匀成膏备用。对于新鲜烧伤没有感染的创面,人院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或者给以碘络酮进行消毒。清除创面的表皮失活组织,对于水泡创面可用无菌针头从最低位刺破,引流渗出液。将游离或皱折的坏死腐皮予以清除,清除干净后再消毒1次。对于小水泡,可以不用处理,避免破坏水泡表皮组织,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烧伤面积在5% 以下且没有感染的浅Ⅱ度患者,给予口服抗生素或者肌肉注射。对于烧伤面积较大,且达深Ⅱ度的患者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液、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防止出现休克及其他并发症。对于创面有感染或者有脓液的患者,可用过氧化氢进行消毒和清洗,再用0.1%苯扎溴铵进行处理。其后观察组在烧伤部位给予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每天3次,保持创面清洁,每次换药前将患者烧伤创面的渗出物清洗干净,再涂上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当渗出液过多时可以采用0.1% 的苯扎溴铵溶液清洗;在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物的时候,应避免对活性组织的破坏,秉承尽量不损伤活组织的原则。对照组创伤部位按观察组创面消毒方法同样消毒处理,烧伤创面涂抹美宝烫伤膏,厚度大约2—3 mm,每天换药3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治愈:烧伤创面愈合没有感染和留下瘢痕,且无严重色素沉着;有效:Ⅱ度创面大部分面积愈合,部分创面感染,需植皮才恢复;无效:无法愈合,需用其他方法治疗认定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 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57例,有效3例;对照组治愈48例,有效12例。观察组治愈率95.0% ,高于对照组的80.0%(6.17,P<0.05)。仅有4例创面留下微小瘢痕,再给予瘢痕治疗后,随访2个月至1年,瘢痕变软,皮肤无增生,关节活动自如。
 
  2.2 2组治愈时间比较观察组浅Ⅱ度和深Ⅱ度创而治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1)。
 
  3 讨论
 
  烧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损伤病症,从中医角度认为烧伤处经脉损伤,淤血气滞。我院研制的复方紫草烫伤膏根据中医药理论并结合我院用药经验研
 
  制而成,对于烧伤烫伤具有一定的疗效,可直接涂抹于烧伤创面。复方紫草烫伤软膏主要由紫草、地榆、冰片、枯矾、三七和珍珠组成。紫草具有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敛疮消肿的活性;地榆泻火解毒,收敛;冰片消肿止痛;枯矾具有收敛消炎、止血、解毒和排脓的作用;珍珠具有化腐生肌的作用。文献 指出紫草、冰片可抑菌消炎。冰片对渗出和组织水肿具有抑制作用。地榆和冰片对对金黄色葡菌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
 
  三七具有活血化瘀的活性 ,紫草和三七可以改善烧伤创面和附近皮肤的血液淤滞情况,改善微循环,加快皮肤的新陈代谢。复方紫草烫伤软膏通过各种药物的活性发挥抗菌消炎、收敛止血、解毒生肌共同作用,增强创面的免疫功能,促进创而愈合。
 
  该药膏不仅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作用,还可以排脓生肌,抗菌消炎,本文观察组涂抹药膏的患者没有发生刺激、瘙痒、红肿等不良反应。一些油状剂型的药膏不易固定在皮肤创面 ,复方紫草药膏相对其他剂型的烧伤药膏容易涂抹,还可以保持创面的湿润,阻止水分蒸发,防止烧伤坏死组织向皮肤深层扩散,减少了药物对烧伤创面的刺激。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给予复方紫草烫伤软膏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问短于对照组,复方紫草烫伤软膏有利于烧伤皮肤活力的恢复,改善烧伤淤滞。但需注意对于小面积的烧伤可以不使用抗生素,对于烧伤面积较大的患者,必须使用抗生素,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防止发生严重的皮肤感染和并发症。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