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医学论文范文:皖北某地区自杀644例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心理压力13益增加,由此引发的自杀病例也逐渐增多。据WHO估计,2000年全世界有100万人因自杀而死亡,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第一大死因。我国中毒死亡人数在伤害死因中排在第5位 。2008年起,我院成立中毒救治中心,目前已经成为皖北地区较大的中毒治疗中心,本文收集近30个月收治的急性中毒的自杀患者644例,对病例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时间分布和自杀毒物及毒物类型等信息进行分析,现作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中毒原因明确为自杀性行为;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或服毒史;有相关毒物中毒的临床表现。排除标准:排除误服中毒、喷洒农药中毒及酒精中毒。
 
  1.2 监测方法及质量控制 自杀患者由我院经过统一培训的急救中心医生接诊,并由我科专业人员填写、核对及出院时准确登记,保证所用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同质性。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 检验。
 
  2 结果2.1 自杀患者年龄构成比较 自2010年1月以来,22~44岁年龄段的自杀人数比例最多(51.40%),45~59岁为17.55% ,60岁及以上年龄段为18.32% ,<22岁年龄段最少(12.73%);不同时间各年龄段自杀患者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最小年龄7岁,最大年龄93岁。2.2 自杀患者性别比例比较 自杀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比为1:1.5O,不同时间段内女性自杀比例明显多于男性(P<0.01)(见表2)。自己生命的行为。据WHO|2 估计,2000年全世界有100万人因自杀而死亡,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第一大死因。杨功焕等 J2004年全国自杀情况的调查认为,我国总自杀率约为13.9/10万人,男性13.0/10万人,女性14.8/10万人。
 
  3.1 年龄段对比分析我国自杀患者的年龄特征总体呈现双峰型,第一个高峰为15~34岁人群,第二个高峰为60岁以上老年群体¨J,本文资料显示22~44岁年龄段自杀人数比例最多(51.40%),其次为60岁以上年龄段(18.32%),与我国自杀患者的年龄分布特征基本一致。22—44岁年龄段的患者,恋爱、婚姻、家庭及事业都处于不稳定期,加之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困难等,均使其长期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发生抑郁等精神疾患,严重时导致自杀。60岁以上年龄段自杀人数近期上升较快,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病患者增加,不能忍受疾病折磨或担心增加家庭负担而选择自杀;另一方面是家庭矛盾增多,子女不孝,或丧偶等导致家庭不和谐因素增加。
 
  3.2 性别对比分析中国的自杀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 曲 。我院救治的自杀患者亦符合此规律,男性和女性比为1:1.5,除此之外本文统计资料还呈现以下特点:(1)女性自杀患者在每个年龄段都高于男性。现代社会妇女在政治、经济、劳动就业等方面与男性一起参与社会竞争,而且还要承担家庭事务及教育子女的责任,事业与家庭均要兼顾,频繁的角色转换,常常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心理防御能力低下而选择自杀。(2)年轻女性自杀率较高。自杀女性患者中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自我封闭严重,缺乏沟通,因此应该注意提高女性的心理素质和文化水平,尤其对综合素质较低的女性更应加强教育和帮助,预防自杀的发生。(3)夏季时自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可能与夏季农药较易获得有关。
 
  3.3 自杀方式对比分析我院收治的自杀患者口服农药方式为最多,占自杀患者的76.55%,与中国其他地区调查统计一致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药是耕种的必备药品,自杀时比较容易获得;而灭鼠药和安眠药的使用受到严格的限制,农药成了自杀者的首选:因此,我们要加强农药的管理及中毒危害的宣传力度。
 
  3.4 关注本文研究显示22~44岁及60岁以上群体为自杀患者的两个高危年龄段,其中以女性服用农药自杀最为突出,这是因为在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面对婚姻、家庭、社会等矛盾和压力不能及时作出心理调整,从而选择自杀。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心理素质及加强农药的管理对于降低自杀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