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医学论文论清热除痹方对小鼠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我国岭南地区高温多雨,高温高湿环境可以引发各种关节痛,湿热痹在这些地区的患者中特别常见。
 
  作者科室针对岭南潮湿炎热的特点,引入当地道地药材,研制出清热除痹方,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201110416472.1)。该方具有清热化湿,通络除痹之功。已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治疗湿热痹证有较好的疗效,现为进一步明确该方的抗炎镇痛效果,进行了动物实验,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清热除痹方:组成有寻骨风、青风藤、穿破石、知母、苍术,由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药剂科提供。
 
  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Bayer公司,批号:H20050059)。

  1.1.2 动物SPF级昆明种雄性小鼠,体质量(20±2)g,合格证号:4407209314,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1.3 试剂 冰醋酸,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071225;二甲苯,广东光华化学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623;依文思兰,购自美国Amresdo公司。
 
  1.1.4 仪器HP8453型紫外一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美国惠普公司生产;VT1300U型超净台,苏净集团安泰公司生产。电子天平JA2003:上海天平仪器厂。
 
  1.2 实验方法
 
  1.2.1 醋酸扭体实验40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清热除痹方高、低剂量组、阿司匹林组、模型组,每组10只。各治疗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清热除痹方高、低剂量组分别给予清热除痹方11.2 g/(kg·d),2.8g/(kg·d),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0.1 g/(kg·d),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灌胃3天,末次给药后2 h,腹腔注射0.6 0A 醋酸溶液10 ml/kg,观察10min内小鼠扭体反应次数。计算抑制百分率:抑制百分率=[扭体次数(模型组)一扭体次数(治疗组)/扭体次数(模型组)]×100 。
 
  1.2.2 热板法实验4()只小鼠按醋酸扭体实验分组和给药,末次给药后33 min、1 h、2 h分别将小鼠放在加热至(55±0.5)℃ 的热板上,计录痛阈值(小鼠自足底接触热板到开始舔后足的时问),如痛阈超过60 S,则按60S记。
 
  1.2.3 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40只小鼠按醋酸扭体实验分组和给药,末次给药后30 rain,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0.5%依文思兰溶液10 ml/kg,随即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10 ml/kg,20 min后颈椎脱臼处死,剪开腹部皮肤肌肉,用6 ml生理盐水分3次洗涤腹腔,吸管吸出洗涤液,合并后加生理盐水至10ml,3000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用比色法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测定590 nm处的吸光度值。
 
  1.2.4 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40只小鼠按醋酸扭体实验分组和给药,末次给药后3min,每只小鼠右侧耳廓正、反面均匀涂抹二甲苯18l,15 min后颈椎脱臼处死,沿耳廓对称剪下小鼠两耳,用直径9 mm打孔器在左右耳廓相同部位打孔取材,精密电子天平称量,计算小鼠耳廓肿胀度及抑制率。肿胀度(mg)=右耳片质量一左耳片质量,抑制率:(造模组平均肿胀度一治疗组平均肿胀度)/造模组平均肿胀度×100。
 
  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z±s)表示,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问比较方差齐时选择LSD法,方差不齐时选择Dun—nettS T3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
 
  2 结果
 
  2.1 清热除痹方对醋酸致小鼠扭体次数的影响与造模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小鼠的扭体次数明显减少(P<0.05),说明各给药组均能对抗醋酸刺激所致的疼痛反应;其中,清热除痹方高剂量组扭体次数较低剂量组减少,抑制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之间扭体次数及抑制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清热除痹方对小鼠热板痛闽值的影响与造模组相比,各药物治疗组在以上3个时段的痛阈值均升高(P<0.05);给药后30 min,各治疗组的痛阈值无明显差异;给药后1 h,清热除痹方低剂量组痛阈值低于阿司匹林组(P<0.O5);给药后2 h,清热除痹方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痛阈值高于清热除痹方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清热除痹方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与造模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的吸光度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O5);治疗组中,清热除痹方高剂量组的吸光度值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的吸光度值低于清热除痹方低剂量组(P<0.05),提示高剂量清热除痹方对醋酸所致的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2.4 清热除痹方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与造模组相比较,各药物治疗组的肿胀度均明显下降(P<0.O5);清热除痹方高剂量组和阿司匹林组的肿胀度低于清热除痹方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与阿司匹林组效果相当(P>0.05)。
 
  3 讨论我国岭南湿热气候持续时间长,湿热痹证尤为常见。在湿热痹证患者中,关节肌肉肿胀、疼痛症状突出,往往是患者主诉的重要内容。所以,减轻疼痛、消除局部肿胀是评估药物疗效的重要指标。
 
  清热除痹方是作者科室使用多年的经验方,该方由寻骨风、青风藤、穿破石、苍术和知母五味药物组成。
 
  寻骨风为马兜铃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绵毛马兜铃的根茎,性味苦,平,归肝经,祛风湿,通经络,止痛,乃为君药。青风藤,性味苦、辛、寒,归肝、脾经,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穿破石,性味淡,微苦,凉,祛风利湿,活血通经,共为臣药。苍术性味辛、苦、温,归脾、胃经,燥湿健脾,祛风湿;知母性味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滋阴润燥,苍术和知母,一除湿,一清热,配合君臣除湿热之痹痛,乃为佐药。全方共奏清热化湿,通络除痹之功效。作者科室已通过198例湿热痹证患者的临床应用证明,该方总有效率达到91.3%。本研究采用镇痛抗炎实验中的经典方法来评估清热除痹方的抗炎镇痛效果。
 
  关节疼痛产生的机制,以往一般认为多来源于交感神经兴奋、外周神经处5一羟色胺、前列腺素、缓激肽水平增高等,新的研究发现,免疫系统中的免疫分子、免疫细胞也可能在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如Watkins等发现,疼痛是通过释放白细胞介素一13(interleukin 1 beta,IL一113)和肿瘤坏死因子a(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Q)所引起的;朱四海等的研究提示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能预防模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其效应与减少IL-I、TNF_a等促炎细胞因子和增加抗炎细胞因子释放有关;多种中药方剂可通过降低大鼠体内IL_18、TNF—a水平发挥抗炎作用;针刀松解法和电针能阻抑膝关节骨关节炎兔血清中IL-l、TNF-a生成发挥抗炎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IL、TNF-a在疼痛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痛阈是目前被广泛采用以判断镇痛效果的指标。痛阈是机体对疼痛的耐受阈值,可以表示为同种刺激强度作用下引起痛觉反应所需时间的长短,也可以是规定时间内引起疼痛所用的刺激强度的大小,很少有适应现象。痛阈的高低与刺激强度及其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本文通过扭体法和热板法证明,清热除痹方可以减少醋酸刺激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提高热刺激痛阈值,同时,能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二甲苯所引起的耳廓肿胀,具有较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其高剂量组治疗作用优于低剂量组,且与阿司匹林相仿。
 
  已完成的另一项实验发现,清热除痹方可明显抑制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足肿胀度及关节炎指数,并可抑制模型大鼠关节滑膜中I 18及TNF_a的表达,与本实验相符合。可见,清热除痹方可能是通过抑制IL一13和TNF-a等炎症。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