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医学论文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现代化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导致糖尿病等疾病的患病率日益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9.7%,约有9 000万糖尿病患者,其中30%~40%的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肾病(DN)。DN 是糖尿病代谢异常引发的。肾小球硬化症,其病理基础是肾血管的粥样硬化,是常见的微血管病变。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是DN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逐渐成为2型糖尿病(TzDM)的常规检查,但临床意义如何尚待观察,现将其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随机选取我院临床确诊的T。DM 患者6O例,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40~76岁;病程4.5~32年。同时随机选取在我院做体检的健康人员6O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35~70岁。2组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标本采集前要求所有受试人员低蛋白饮食3 d,TzDM 组检测当天不服任何药物,晨起抽空腹血检查血糖,收集全天尿液检测微量白蛋白。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4-s)表示,2组问比较用t检验,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表1显示,对照组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数值均位于正常范围之内,而T DM 组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数值升高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DN作为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早在微量白蛋白尿期,患者就存在全身广泛的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预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加。
 
  进展为临床蛋白尿期则存在极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率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期。影响DN 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发生机制与血糖及血脂代谢紊乱、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性异常和遗传因素等有关。研究显示,部分T DM 伴微量白蛋白尿患者治疗后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但多数T DM 患者无法恢复,且增加患者的死亡率 ]。国内对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收缩压是DN 主要危险因素,而进入临床蛋白尿期后,收缩压、餐后2 h血糖、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则为主要危险因素。其中IMT是促进T。DM 患者DN进展的极强危险因素,IMT增厚是预测微量白蛋白尿期向临床蛋白尿期转化的关键因素。因此,DN患者如能监测IMT并及时给予降压、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干预治疗,可以控制疾病的进展,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目前公认尿蛋白排泄率(UAER)是诊断早期DN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临床常用检测UAER的方法有3种:① 收集24 h尿测定白蛋白总量,此法被认为是检测蛋白尿的金标准;② 定时尿,测定过夜或者早上4 h尿蛋白,计算UAER;③ 随机任意时间尿,测定白蛋白/肌酐比值。采用过夜晨尿标本,6个月内连测2~3次,取平均值测算UAER。UAER 的正常值< 30 mg/d(2O ug/min)。当UAER 介于3O~300 mg/d(20~200 ug/min)之间,或常规l d尿蛋白定量介于3O~300 mg之间;任意时间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介于3O~300 mg/g之间,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如合并糖尿病,则临床诊断为早期DN。微量白蛋白尿的产生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负电荷发生改变,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变形,结构破坏,通透性增高,尿液内出现高度选择的小分子蛋白。由于剧烈运动也会引起暂时性的尿蛋白增多,患者在做检测前的24 h应避免剧烈运动。
 
  本研究结果证实,TDM患者尿中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尿微量白蛋白是反应肾脏损伤的敏感、可靠的指标。因此,应将其作为T DM 患者的常规检查项目。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