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穿孔腹腔镜与开腹修补术比较研究
消化性溃疡穿孔是消化性溃疡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临床表现重、发病危急、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与安全健康。消化性溃疡穿孔临床急诊多以开腹手术和腹腔镜修补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现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30例开腹手术和3O例腹腔镜修补术的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探讨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最佳治疗方式。
l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选取我院2009年12月一2012年12月收治的消化溃疡穿孔患者60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手术修补方式,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52.5-+-3.8)岁;发病时间5~48 h,平均病程(15.2±2.3)h;穿孔部位在胃窦部12例,胃小弯部3例,十二指肠球部15例。
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修补方式,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53.4±3.1)岁;发病时间6-51 h,平均病程(16.6±2.5)h;穿孔部位在胃窦部l1例,胃小弯部5例,十二指肠球部14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
1.2 方 法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的方式,在患者脐下缘行1 cm切口,临床运用3孔法或4孔法,穿刺建立CO 气腹。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进气速度,将气腹压力维持在12~14 mmHg(1 mmHg一0.133 kPa)之间,置入腹腔镜,并于右下腹麦氏点、右锁骨中线平肋缘处、剑突下分别穿刺置人5 mm、10mm 套管针(Trocar)。先用腹腔镜探查明确诊断,十二指肠穿孔患者直接进行穿孔修补术;非十二指肠穿孔患者均于穿孔处取标本送快速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后行镜下穿孔修补术。术中镜下见十二指肠水肿,腹、盆腔有黄绿色混浊积液,肝方叶下方较多黏液及脓苔。
先清理渗液及溢出的胃肠内容物,确认穿孑L位置后,用2—0或3—0号可吸收线或丝线在距离穿孔稍远处的正常组织进针,出针后再缝合对侧,全层缝合,根据穿孔大小决定缝合针数,缝合满意后,用大网膜覆盖固定穿孔修补处。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反复冲洗腹腔,后吸净积液并置引流管。
解除气腹,术毕。
对照组行开腹手术,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的方式,在患者上腹部正中行10 cm切口,吸尽消化液和脓液后,进行手术缝补,修补方法和引流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其中术后疼痛评分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0分为剧痛,0分为无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用(i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指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9例,占63.33%;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10例,占3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14.643,P<0.01)。
3 讨 论消化性溃疡穿孔多数病人既往有溃疡病史,穿孔前数日溃疡病症状加剧,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刺激性饮食或服用皮质激素药物等常为诱发因素。穿孔多在夜间空腹或饱食后突然发生,表现为骤起上腹部刀割样剧痛,迅速波及全腹,病人疼痛难忍,可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表现,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消化性溃疡穿孔的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而传统以开腹手术为主,随着腹腔镜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在急腹症治疗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对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都具有理想的疗效,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等观察指标方面,腹腔镜修补术具有明显的优势。
采用腹腔镜修补术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与传统开腹修补术相比,减少手术创伤,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