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
急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目前,在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过程中,螺旋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降低病死率均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5O%~8O%为缺血性脑梗死,即脑血管发生闭塞,导致脑中血液流动被阻断,进而造成脑组织发生,甚至出现缺血性坏死。而脑实质创伤或非创伤性的损伤造成的合并出血的梗死则称为出血性脑梗死。由于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与病理过程不同,其治疗原则存在差异。医疗工作者采用CT诊断脑梗死,以便为两种不同的脑梗死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对比分析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诊断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一07—2013一05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75例,男39例,女36例;年龄38~73岁,平均(59.3士7.5)岁。病史:脑梗死8例,冠心病4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13例。纳入标准:年龄3O~75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确诊为脑梗死,并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先天畸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脱髓鞘病变;躁动等不能配合检查者;精神系统疾患者。
1.2 临床表现 动态发病35例,静态发病38例。肢体障碍者35例,平衡失调者4例,头痛呕吐者12例,意识障碍者9例,语言障碍者15例。缺血性脑梗死43例,出血性脑梗死32例。
1.3 检查方法CT设备选择飞利浦64排螺旋CT,患者仰卧位,头先进,扫描线平行于眦耳线,扫描范围自颅顶至枕骨大孔,扫描条件如下:球管电压120 kV,电流380 mAs,层厚0.5 mm,螺距1.375: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缺血性脑梗死及出血性脑梗死病变部位 缺血性脑梗死中10例患者病变部位位于额顶叶,15例位于颞顶叶,8例位于基底节,6例位于小脑,4例患者为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患者32例,其中6例患者病变部位位于额顶叶,10例位于颞顶叶,6例位于基底节,7例位于小脑,3例患者为一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大面积脑梗死。2组间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缺血性脑梗死及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
2.2.1 缺血性脑梗死:CT图像呈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其中21例患者表现为“脑回征”,即影像表现为低密度、大片状,影内部及边缘有较清楚的密度略高的脑回状影像;18例患者表现为“浮云征”,即影像表现为低密度、大片状,影内部位淡片状,密度略高;4例患者表现为“假肿瘤征”,即影像表现为低密度、大片状,影内部呈团块状密度较高。
2.2.2 出血性脑梗死:CT 图像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区内条形、片状或类圆形高密度影像。其中18例患者为非血肿型,CT图像表现为大片状低密度内存在不规则性排列的条索状或斑片状高密度;14例患者为血肿型,CT图上影像表现为低密度区域内存在边缘较为模糊的血肿影,血肿呈现团块状,通常位于脑梗死病灶的一侧或中央。
3 讨论脑梗死的病理基础为脑动脉供血中断导致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细胞代谢紊乱,质子泵功能异常,神经细胞发生细胞毒性水肿。在CT 图像上,与正常脑组织相比,典型的腔隙性脑梗死表现为相对低密度。当病灶合并出血时称为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及出血性脑梗死在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预后间存在一定差异。
3.1 对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进行鉴别诊断的意义缺血性脑梗死又称脑梗死,当患者发生脑栓塞,形成脑血栓时,则会发生缺血性脑梗死。而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则是,当患者发生脑梗死后,机体内部溶解掉位于栓塞动脉的栓子,或在治疗过程中栓子发生崩解,从而使得栓住的血管再流通,而距离栓塞较远的血管及毛细血管,没有血液流通,长期缺血则导致血管坏死、破裂,属于脑出血。长期以来,诊断脑梗死的方式大多采取实验室检查和观察临床体征,很难区分脑梗死与脑出血,导致误诊误治。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需采取CT扫描判断病症为缺血性脑梗死或是出血性脑梗死,对于以上两类患者,挽救患者生命决定性因素是发病后6 h内对患者采取正确治疗方案。
3.2 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CT表现 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两者病理过程不同,CT表现也有所不同。对于缺血性脑梗死,随着病程的变化,CT 有不同表现,本研究中缺血性脑梗死患者CT表现为脑回征、浮云征、假肿瘤征。这些CT 表现符对应脑梗死急性期、坏死期和软化期。对于出血性脑梗死,同样随着病程的变化,CT表现在各个阶段也有不同。本研究中,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CT表现,按出血形态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这些CT表现符合患者病情由坏死期到吞噬期再到机化期的变化过程。
3.3 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鉴别诊断要点E9-103 根据本研究分析,当对患者进行CT扫描时具有以下鉴别要点:(1)病变形态:缺血性脑梗死病变形态呈淡片状或为脑回状略低密度或低密度;出血性脑梗形态为片状低密度病灶内血肿团或不规则斑片状。(2)病变密度:缺血性脑梗死病变密度略低于或低于正常脑组织,与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无明显皮质及髓质界限;出血性脑梗死病变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在散在分布索条状、小片状或斑点状高密度或者明显高密度血肿。(3)病变部位:缺血性脑梗死与出血性脑梗死可以发生在脑组织任何部位,但出血性脑梗死中出血病灶常出现在正常脑组织与梗死区交接处。(4)时间:对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慢性期出现假肿瘤征;而对于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血肿团出现在亚急性期,或者急性期。
综上所述,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临床症状,观察患者病理过程中的CT表现,可以正确判定患者所患病症为缺血性 脑梗死或是出血性脑梗死,同时也可以确定发生梗死的病变部位、水肿情况等,从而大大提高准确率。因此对梗死患者采取CT扫描,能够准确而快速鉴别疾病类型。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