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可重建椎体强度、即刻止痛,利于早期下床活动,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病理性骨折53例,疗效满意。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0例,女性43例;年龄45~76岁,平均60.4岁。全部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胸椎9例,腰椎31例,胸腰椎13例;受累椎体数目:1个椎体36例,2个椎体15例,3个椎体2例,共72个椎体。临床表现:持续性剧烈腰背痛,病程3d一3个月,平均26d。腰背痛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Dennis分级评估:VAS术前8.5±1.2,Dennis分级评估:P4 38例,P=5 15例。查体:相应椎体棘突有明显的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痛触觉肌力无明显异常。术前准备:行脊柱全长正侧位、以病椎为中心薄层CT扫描、脊柱全长MRI,确定受累椎体的部位及数量、塌陷程度、后壁完整性、椎弓根完整性,常规实验室检查,做碘过敏试验。
2 治疗材料:德国贺利氏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椎体成型系统(康辉医疗)、调和杯、利多卡因、碘海醇、2ml注射器、西门子C臂x线机。
手术步骤:俯卧位,C臂X线机正位透视左侧椎弓根,穿刺点为“猫眼”10点钟方向,皮肤标记,局部麻醉。将带芯穿刺针旋转穿刺,内倾角5°~25°,深度约5mm改为侧位透视,继续穿刺至椎体后缘,改为正位透视,确认穿刺针末端位于“猫眼”内,然后侧位透视下将穿刺针穿人到椎体前1/3处,透视下注入碘海醇,观察椎体内弥散及静脉回流情况,如下腔静脉快速引流和造影剂直接引流至椎体后方前纵韧带前,适当调整穿刺针的位置,再注人造影剂5ml观察。搅拌骨水泥至抽丝期,转入2ml注射器中,缓慢加压推注,密切透视监控,直到骨水泥影扩散接近椎体后壁或患者疼痛难以忍受为止,间断转动穿刺针、缓慢后退。正侧位透视,如骨水泥分布未超过中线,可在对侧椎弓根再行椎体成形术。术后绝对卧床4h。3 结果53例72个椎体穿刺均获得成功,胸椎注射骨水泥2.5~5.Oml,平均为3.5ml;腰椎注射骨水泥5.5—7.Oml,平均为6.Oml。5例6个椎体骨水泥外溢,分别为椎管内硬膜外1个椎体、椎旁静脉2个椎体,3个椎体漏至椎间隙,患者无不适,无下肢放射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未予特殊处理。43例术后立即止痛,6例术后1d止痛,余4例1周内疼痛明显缓解。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最后一次随访腰背痛Dennis分级评估:P1 19例,P2 34例。VAS评分术后2d为3.2 4-1.9,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为2.1±2.4。复查胸腰椎x线片未发现椎体高度丢失。
讨论由于经皮椎体成形术止痛效果迅速而确切,该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发展和普及。本组81.13% (43例)术后立即获得止痛效果,11.32%(6例)1d内获得良好止痛效果,4例1周内疼痛明显缓解。为保证手术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恰当的手术指征是必须的,因我院为地区级医院,有椎体转移瘤患者一般转至上级医院诊治,本组均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患者合并疾病不多,手术简单而疗效确切。相对禁忌证:(1)椎体骨折线越过椎体后缘或椎体后缘骨质破坏、不完整者;(2)椎体压缩程度超过75%者;(3)成骨性转移性肿瘤者;(4)凝血功能障碍者。
椎体成形术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骨水泥外漏、肺栓塞、感染等。骨水泥漏入椎管内硬膜外、椎旁静脉或硬膜外静脉、椎间盘等,一般无临床症状,少数病例可产生神经根痛和脊髓受压症状。本组5例6个椎体(8.33%)骨水泥外溢,分别为椎管内硬膜外1个椎体、椎旁静脉2个椎体,3个椎体漏至椎间隙,患者无任何不适和阳性体征,未予特殊处理。肺栓塞非常少见,主要见于供血丰富、引流过快的病灶,注射骨水泥过早或穿刺针位于椎静脉内所致。一旦怀疑,即应立即停止手术,组织抢救。感染少见,常与无菌观念不严有关,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安全有效,本组无感染并发症出现。患者出现一过性的发热和疼痛加剧,对症处理后可缓解。本组由具有丰富后路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医师操作,无神经损伤并发症出现。
本文是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的医学论文,感谢你的阅读!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