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支原体肺炎的发病原因研究-医用电子学论文

医用电子学论文      医用物理论文  医用气体管道论文   医学护理论文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小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据中国医科大学的材料统计7~10岁年龄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高达75%,文献报道支原体肺炎占所有肺炎总数的10%~33%。本病发病季节多为秋冬季,据本组资料统计情况,发病年龄6岁之前占大多数,另据报道本病多见于5~18岁,但近年发病年龄有变小趋势,有报道最小年龄37天,且发病有增高趋势。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肺炎支原体感染又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文献报道,肺炎支原体感染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病原的10%~30%以上,国外文献报道为50%,故支原体肺炎(MPP)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病潜伏期较长,约2~3周,起病大多较缓,症状轻重不一。咳嗽是本病最主要、最常见的表现,疾病初期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干咳,疾病的极期、后期多咳白色或黄色黏痰,极少数患儿痰中带有血丝;肺部体征大多无阳性表现,少数出现不同程度干湿性音;
  大多有发热表现,热型不定,一般出现在疾病早期,少数持续时间较长。辅助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如胸片、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X线表现往往最典型,体现了支原体肺炎的特点:胸片表现最突出,其次是咳嗽症状,再次为肺部体征,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要排除假阴性、假阳性的干扰。
  肺炎支原体不但是引起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之一,而且可引起各种肺外表现,导致机体多器官的损害,国外报道MP感染后肺外脏器受累率可高达50%。以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损害多见,另外还可累及血液系统、皮肤及神经系统等[3]。
  病例资料显示: 40.74%病例出现肺外损害表现,以消化系统受累为主,另外还有其他脏器损害的表现。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无细胞壁结构,故常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其无效,因肺炎支原体富含蛋白质,故有干扰蛋白质合成作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其有效。临床常用阿奇霉素治疗,鉴于红霉素静滴时液体浓度的要求,少数病儿选用红霉素治疗,治疗过程中两者较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差、腹痛、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输注过快易出现输注部位的胀、痛等不适,故输注速度一般较慢,停药后上述不适可很快消失。
  由于肺炎支原体为一特殊病原体,潜伏期较长,故疗程要足,一般2~3周,否则治疗不彻底,易导致疾病迁延或复发。治疗同时要兼顾肺外损害的治疗,肺外并发症往往是导致支原体肺炎病情迁延不愈或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本病的预后。一旦“支原体肺炎”诊断成立,就要结合临床,及时完善必要的辅助检查,查找出肺外损害的存在,给予必要治疗。但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容易造成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本科收治的下呼吸道感染病儿中,发病1周后,经家长同意行静脉血检测肺炎支原体MP-IgM抗体,使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试剂为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 ),抗体滴度>1:80为阳性,作为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标准,以上病例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7版临床诊断标准[2]。其中男32例,女22例;年龄5个月~1岁7例(占12.96%),1~3岁13例(占24.07%),3~6岁18例(占33.33%),6岁以上16例(占29.63%)。
  1.2 临床表现
  1.2.1 发热:共41例(75.92%),热型不定,大多为不规则热或弛张热。
  1.2.2 咳嗽:所有病例均有咳嗽,程度不同,大多为阵发性连声咳,痰不多,少数病例8例(14.81%)伴有喘息。
  1.2.3 肺部听诊
  无干、湿性音39例(72.22%),闻及细湿音8例(14.81%),闻及干音12例(占22.22%)。
  1.2.4 肺外并发症:共22例(40.74%),其中消化系统受累11例;皮肤损害2例,表现为不典型皮疹;心肌损害5例;高热惊厥2例;渗出性胸膜炎1例,泌尿系统损害1例。
  1.2.5 X线胸片所见:大叶性肺炎8例(14.81%),呈斑片状阴影33例(61.11%),呈间质性肺炎改变7例(12.96%),其他改变6例(11.11%)。
  1.3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抗生素使用、对症治疗及肺外并发症治疗等方面。所有患儿均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或阿奇霉素,红霉素剂量:25~30mg/(kg·d),依据病情予口服或静滴,疗程2~3周;阿奇霉素10mg/(kg·d),连用4天,停3天,7天为1个疗程,一般2~3个疗程。同时注意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女性健康教育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