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器械集中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投稿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投稿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中国流行病学杂志
近年来,手术器械集中管理越来越得到许多感染专家的关注。集中管理可有效控制医源性交叉感染,保障手术中的安全,同时也可节省人力和物资成本。我院于自2009年1月开始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手术器械,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 存在问题
1.1准备工作不充分,沟通不到位。接受手术器械时未详细与主管领导沟通,方案简单,接受匆忙;发生问题时,双方争执、相互推托责任,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1.2工作流程不合理,实际运行中问题多。回收方法选择不当,双方交接不清,造成器械缺失;部分使用科室对器械的初步冲洗不到位,存在明显血迹及污物;每次回收器械量大,未采用防护措施,器械在回收运输中发生损坏,功能丧失(尤其是锐利、管腔器械、精细器械较多见)。
1.3传染性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物品初步处理不当,职业防护不到位。
1.4设备、人力配备不足,清洗器械量大,质量得不到保证。
1.5器械包装不规范。器械包装前未认真进行检查和保养;部分手术器械包、敷料包未分开进行包装;部分手术器械包包装内容物品种与数量不符合医生手术需求;专科手术器械包中专科器械不专,不能满足手术需求;手术器械包备用量少,清洗灭菌不及时,影响手术使用。
1.6无菌储存中的问题。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储存量与实际数量不符。灭菌后出现湿包未重新处理;无菌储存监测管理不到位,存在过期包及破损包。
1.7灭菌效果监测中的问题。手术器械包灭菌后,标签不全或丢失,灭菌后出现湿包;灭菌效果监测不规范或不达标。
1.8运送过程中的问题。运送工具不洁净,装卸物被污染,运送登记有误,双方签字不清、不及时;装卸不能轻拿轻放,造成手术器械包内容物不同程度的损伤。
2、 对策
2.1 加强与上级领导沟通,科学合理配备人员与相关设备。
2.2 深入调研做好手术器械接受的前期准备及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接受方案。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深入手术室,进行现场观摩手术器械使用情况;或请手术室护士长讲述手术器械需求、应用状况和手术器械供应要点等;与上级领导沟通,调1—2名手术室人员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专门负责手术器械的供应工作;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各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工作人员分管手术器械工作,随时协调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人员岗前培训,提升理论与技能水平,尽快地开展工作。
2.3 建立健全有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规范的手术器械处理操作流程。
建立手术器械交接制度、手术器械丢失报告制度、器械损坏增补制度等,在实际工作运行中避免双方相互推托责任,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手术器械的交接,应配备两科操作人员签字的手术器械清单,方便接受和清点;从器械的回收到无菌供应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和流程,便于保质保量完成手术器械供应工作。
2.4 根据医院手术器械配置状况,制作有图像和文字的手术器械配置单(图谱)。
将手术器械归纳、分类、进行整理,按照精密、贵重、专科、显微和特殊手术器械等特点,拍成彩色图片并制定成册,组织操作人员认知、熟悉、掌握,便于独立、正确完成手术器械供应工作。
2.5 严格遵循行业标准,规范器械、敷料的包装。
器械包装前认真做好器械的检查与保养、清洁度的检查和功能测试,确保不能再使用的器械被挑出,同时也可及时挑出清洗不洁净的器械进行反洗,保障手术安全;严格遵循行业标准,手术器械应摆放在篮筐或有孔的盘中进行配套包装,器械包、敷料包分开进行包装。
2.6 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手术器械运送供应工作。
利用微机进行预约,根据手术需求进行套餐式供应或一次性组合供应;灭菌后的器械利用灭菌推车或网框架直接转运,通过专用通道运送无菌器械,运输工具定时清洁、干燥,怀疑有污染时立即清洗消毒;器械包装卸时轻拿轻放、不挤压,推送平稳;记录完善,双方签字,可查阅、可追溯。
3.8 加强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联谊会。
1—2个月召开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联谊会一次,邀请护理部和感染办主任参加。大家畅所欲言,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双方自觉遵守。手术器械集中管理是CSSD的管理重点,也是衡量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2年半来的实践体会到,消毒供应中心做好手术器械集中管理,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工作制度,配备相应人力资源和硬件设备,认真落实行业标准,不断改进工作模式,做好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工作。
中华医学杂志投稿系统 www.qikanba.com
近年来,手术器械集中管理越来越得到许多感染专家的关注。集中管理可有效控制医源性交叉感染,保障手术中的安全,同时也可节省人力和物资成本。我院于自2009年1月开始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手术器械,取得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1 存在问题
1.1准备工作不充分,沟通不到位。接受手术器械时未详细与主管领导沟通,方案简单,接受匆忙;发生问题时,双方争执、相互推托责任,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1.2工作流程不合理,实际运行中问题多。回收方法选择不当,双方交接不清,造成器械缺失;部分使用科室对器械的初步冲洗不到位,存在明显血迹及污物;每次回收器械量大,未采用防护措施,器械在回收运输中发生损坏,功能丧失(尤其是锐利、管腔器械、精细器械较多见)。
1.3传染性病原体污染的器械、器具、物品初步处理不当,职业防护不到位。
1.4设备、人力配备不足,清洗器械量大,质量得不到保证。
1.5器械包装不规范。器械包装前未认真进行检查和保养;部分手术器械包、敷料包未分开进行包装;部分手术器械包包装内容物品种与数量不符合医生手术需求;专科手术器械包中专科器械不专,不能满足手术需求;手术器械包备用量少,清洗灭菌不及时,影响手术使用。
1.6无菌储存中的问题。储存条件不符合要求,储存量与实际数量不符。灭菌后出现湿包未重新处理;无菌储存监测管理不到位,存在过期包及破损包。
1.7灭菌效果监测中的问题。手术器械包灭菌后,标签不全或丢失,灭菌后出现湿包;灭菌效果监测不规范或不达标。
1.8运送过程中的问题。运送工具不洁净,装卸物被污染,运送登记有误,双方签字不清、不及时;装卸不能轻拿轻放,造成手术器械包内容物不同程度的损伤。
2、 对策
2.1 加强与上级领导沟通,科学合理配备人员与相关设备。
2.2 深入调研做好手术器械接受的前期准备及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接受方案。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深入手术室,进行现场观摩手术器械使用情况;或请手术室护士长讲述手术器械需求、应用状况和手术器械供应要点等;与上级领导沟通,调1—2名手术室人员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专门负责手术器械的供应工作;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各选出一名责任心较强的工作人员分管手术器械工作,随时协调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人员岗前培训,提升理论与技能水平,尽快地开展工作。
2.3 建立健全有关的管理制度,制定合理规范的手术器械处理操作流程。
建立手术器械交接制度、手术器械丢失报告制度、器械损坏增补制度等,在实际工作运行中避免双方相互推托责任,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手术器械的交接,应配备两科操作人员签字的手术器械清单,方便接受和清点;从器械的回收到无菌供应中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和流程,便于保质保量完成手术器械供应工作。
2.4 根据医院手术器械配置状况,制作有图像和文字的手术器械配置单(图谱)。
将手术器械归纳、分类、进行整理,按照精密、贵重、专科、显微和特殊手术器械等特点,拍成彩色图片并制定成册,组织操作人员认知、熟悉、掌握,便于独立、正确完成手术器械供应工作。
2.5 严格遵循行业标准,规范器械、敷料的包装。
器械包装前认真做好器械的检查与保养、清洁度的检查和功能测试,确保不能再使用的器械被挑出,同时也可及时挑出清洗不洁净的器械进行反洗,保障手术安全;严格遵循行业标准,手术器械应摆放在篮筐或有孔的盘中进行配套包装,器械包、敷料包分开进行包装。
2.6 加强信息化建设,做好手术器械运送供应工作。
利用微机进行预约,根据手术需求进行套餐式供应或一次性组合供应;灭菌后的器械利用灭菌推车或网框架直接转运,通过专用通道运送无菌器械,运输工具定时清洁、干燥,怀疑有污染时立即清洗消毒;器械包装卸时轻拿轻放、不挤压,推送平稳;记录完善,双方签字,可查阅、可追溯。
3.8 加强沟通与交流,定期召开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联谊会。
1—2个月召开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联谊会一次,邀请护理部和感染办主任参加。大家畅所欲言,针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双方自觉遵守。手术器械集中管理是CSSD的管理重点,也是衡量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2年半来的实践体会到,消毒供应中心做好手术器械集中管理,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工作制度,配备相应人力资源和硬件设备,认真落实行业标准,不断改进工作模式,做好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工作。
中华医学杂志投稿系统 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