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二次利用思茅松树根发展茯苓种植产业的可行性分析-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护理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代写护理论文       护理自考毕业论文      医学护理论文
  1  种植
  1.1  种植场地的选择[4-5]
  思茅地区具有垂直气候、季风气候两大特点。受地形、海拔影响,从低到高,依次可分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5个气候带类型,其中热带、亚热带占全区面积的63%,受南亚季风影响,全区形成干湿季分明的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15~20.2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0.3~13.2 ℃,最热月(5、6月)平均气温17.9~24.6 ℃,年无霜区在315 d以上;年降雨量1 100~2 780 mm,多数地区为1 200~1 700 mm;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5~10月为雨季,雨量占全年85%以上;年相对湿度76%~85%,年日照时数1 873.9~2 206.3 h,年日照为43%~50%,海拔800~1 500 m,主要以赤红壤为主。选择每年10月份至次年4月份期间砍伐的林区,为便于管理,我们选取松树相对密集的林区,并根据茯苓生长习性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选择了通风、向阳、排水良好的场地。选择头年秋冬季或当年早春砍伐后的松树根,树根新鲜尚未脱皮的最好。首先将松树根四周杂物清除,再削除露出地面松树根的树皮,过30 d左右,松树无松脂分泌,即可下种栽培。
  1.2  菌种
  自己培育,塑料袋装,每袋约300 g。
  1.3  下种栽培
  选晴天,在近地面的树桩上削一半月形缺口,将培育好的袋装茯苓菌种用洁净刀切成二瓣,将菌种紧贴在树桩上,用削下的松木片及装菌种的塑料袋盖在下种的菌种上,盖严,以免泥土混入菌种而被污染,用敌毒粉等符合药材种植用的灭蚁药撒于树桩周围以防杀白蚁等虫害,然后用疏松的细土覆盖严实,覆盖土厚约10 cm。下种量:直径在30 cm以内的树桩,每棵用菌种1袋;30~40 cm的树桩,每棵用菌种2袋;40~50 cm的树桩,每棵用菌种3袋;50 cm以上树桩,每棵用菌种4袋。接种后1个月应进行检查,如见树桩内皮已起白膜或下种处已泡枯,根微带茯苓气味,则说明已经上种,如菌种未上树,则应补种菌种。
  2  管理
  2.1  除草与排水
  经常铲除树桩上的杂菌和周围的杂草,雨后及时排水、松土,如果杂草丛生,土壤板结,会影响日照及空气流通,会使菌丝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2.2  培土护根、护苓
  雨后检查是否有松树根露出土面,如有应及时覆盖,以防根系被晒变质而影响“传引”结苓。一般下种3~4个月后即开始结苓,8~9个月是茯苓迅速膨长期,这期间在结苓处,地面常会被成长的茯苓撑裂,茯苓易外露,因此,应经常检查并培土覆盖,以防止茯苓外露被日晒雨淋而烂苓。一般覆盖土厚为5~10 cm,不宜太厚,太厚会影响茯苓的生长。茯苓容易引来白蚁,为害后造成茯苓减产,应经常检查,若发现白蚁为害,把土扒开,撒上灭蚁药。
  3  采收及结果
  茯苓接种后,一般8~10个月成熟,即树桩呈棕褐色,茯苓外皮带黄褐色,裂纹是淡红色,并有皱皮纹时就可即时采收;若树桩呈全黄色,浆木较足,茯苓呈黄白色,幼嫩个小,则应延长采挖时间。采挖时应保持茯苓个体的完整。采收时段应根据种植时间,一般是当年2、3月份下种栽培,则在当年11、12月采收第1次,第2年5、6月份采收第2次,第3年4、5月份采收第3次。每棵松树桩的茯苓产量与下种量有关,根据我们3年的种植情况,一般下种一袋300 g菌种,第1次可采收鲜茯苓0.5~1 kg,第2次1~2 kg,第3次0.5~1 kg,3次总计可采收鲜茯苓2~4 kg。
外科护理本科毕业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