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中医辨证疗法治疗面瘫-sci医学论文如何发表

sci医学论文如何发表     医学论文写作    医学论文发表      医药论文发表
  辨证分型
  2.1.1  风寒阻络型
  证见突然口眼歪斜,面紧拘急,僵滞不舒,或瞬目流泪,畏风无汗,或耳后疼痛,多有受凉吹风经过,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1.2  风热外袭型
  证见突然口眼歪斜,面部松弛无力,有耳内疱疹,或耳后乳突疼痛、压痛,或咽喉疼痛,或见耳鸣,舌木无味,舌红,苔薄黄,脉浮滑或浮数。
  2.1.3  痰瘀阻络型
  证见口角歪斜日久不愈,说话或笑时口歪明显,眼闭不实或迎风溢泪,或面部板滞抽动,日久口角歪向患侧,舌红或舌黯红,苔薄白,脉弦细。
  2.1.4  气虚血瘀型
  口角歪斜2个月以上,闭眼无力及漏白,患侧面肌虚胀无力,患侧口颊仍然少许滞留食物或漏水,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2.2  处方用药
  基本方:加味牵正散,药用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地龙、当归、白芍、川芎、防风、钩藤。风热外袭型加连翘、板蓝根、大青叶;风寒阻络型加细辛、荆芥、白芷;后期多因气滞血瘀,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减;肝郁善太息加柴胡、郁金、薄荷。
  急性期多属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阻,筋肉功能失调,病性以邪盛为主,治当以祛邪外出。面部病邪在表、在络,故腧穴针刺宜浅,针中皮部即可,手法宜轻。肢体远端的腧穴则可用重泻手法,远近配穴,可共奏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功效。面部浅刺选穴不宜过多,不宜使用电针(或禁止使用电针)。此期若使用电针,或局部多穴重刺激,则易产生后遗症,如联动现象、面肌痉挛等。头面部穴针刺时,宜浅刺、刺激量小至中等,且应注意保持面部穴位良好的应激状况,防止因疲劳而产生耐受性。注意面部各部位肌肉的功能恢复情况,对恢复较慢的上唇部,应及早加口禾或人中。如遇病程长、高龄、体质虚弱者,可先针健侧,泻法,不留针,再刺患侧以补法(即泻健侧补患侧),后期面部功能恢复不全者,特别是出现倒错情况下,可双侧面部同时针刺,每次选穴宜精勿博,确切中症为要。
  透穴治疗是一针透多经,激发和推动多经气血运行,尤其是推动面部经络气血,使面部筋脉得到充足气血的供养而恢复其正常功能。透穴时,针宜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中透刺,这样不但针容易进,且不易产生疼痛和滞针。本病透穴辅以电针治疗,选择疏波可使面部肌肉兴奋,产生舒缩的节律性运动,调节面部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被动锻炼,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增加面肌组织的供血供氧,减少渗出,促使麻痹及瘫痪的面肌迅速恢复。所谓“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腑腧也”,远道刺为九刺之一,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是本病急性期的主要方法。
  针灸治疗的同时配合中药加味牵正散治疗。功效与方义:祛风解痉、化痰活血通络。方中白附子辛温升散,祛风化痰通络,长于治头面之风,为君药;全蝎、白僵蚕、地龙祛风止痉,其中白僵蚕并有化痰作用,全蝎又善通络;蜈蚣、钩藤祛风通络;当归、白芍、川芎、防风疏风通络、活血和营,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虫类药物性能走窜,搜风通络作用强。以上诸药相配,药力径走头面经络,直达病所。
sci医学论文写作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