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川乌、三七和延胡索中有效药性成分分析-中华检验医学投稿

中华检验医学投稿    中华医学会投稿    中华检疫杂志投稿  药学杂志投稿
  川乌祛寒湿风痹、血痹,三七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是活血止痛外用方剂中常用的两种药材,它们经常配伍使用,以达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之协同功效,如云南白药中含有川乌和三七等药材,其活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显着[1]。延胡索活血、利气、止痛,也是止痛方剂中常用的中药材,如冰辛巴布剂由延胡索、三七等多种药材组成,对热刺激引起的疼痛抑制作用明显[2]。
  乌头碱在中性及碱性条件下均不稳定,有分解产物的生成,因此,如果选用中性溶液作为接收液就会影响乌头碱透皮结果的检测。乌头碱在酸性条件下稳定,24 h内不发生水解反应,因此,选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H=5.0)作为接收液。除了有效成分稳定性之外,溶解度也影响着接收液的选择。人参皂苷Rg1在水中溶解度很好。乌头碱与延胡索乙素在中性水溶液环境中溶解度很小,在酸性环境下溶解度有明显提高,可以使经皮渗透试验达到漏槽条件。
  乌头碱与人参皂苷Rg1有显着的互相促进渗透作用(见表4、表5),人参皂苷Rg1使乌头碱24 h全皮累积透过量提高了87.3%,乌头碱也促进人参皂苷Rg1的经皮吸收。皂苷类成分是一种天然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因此具备表面活性和增溶作用[5]。在人参皂苷Rg1与乌头碱体系中,人参皂苷Rg1对乌头碱有较为明显的促渗作用,可能是人参皂苷Rg1发挥了其表面活性剂中增溶的作用,使乌头碱在水环境及皮肤中的浓度均比乌头碱单用时有所提高,增加了乌头碱在介质中的有效浓度,改善基质与角质层之间的分配,从而提高了乌头碱的累积透过量。
  乌头碱对人参皂苷Rg1的促进作用,推测可能是因为双酯型乌头碱在角质层中蓄积(tdw>8 h),与角质层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脂类发生作用,增加了角质细胞间脂质双重层流动性,使人参皂苷Rg1的渗透性有所提高。表面活性剂对药物的增溶作用与药物分子结构和分子极性有关,对药物增溶作用不同[6-7]。人参皂苷Rg1对乌头碱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对延胡索乙素并没有发挥出明显的促渗作用,可能与人参皂苷Rg1与乌头碱的极性相似(LogP相近),而与延胡索乙素极性不同(LogP相差较大),导致人参皂苷Rg1对延胡索乙素的增溶作用相对较弱有关。
  延胡索乙素经皮渗透的时间延迟(tdw=3.6 h)明显低于乌头碱,没有在角质层产生蓄积,对角质层结构影响也比较小,因此对其他药物经皮促渗作用不明显。乌头碱与延胡索乙素之间的结果显示,延胡索乙素降低了乌头碱的透过量,这可能因为小分子量的延胡索乙素更易于扩散,影响了乌头碱的经皮渗透。
  与口服给药不同,中药外治首先有效成分必须能够渗透进入体内,目前对中药经皮促渗的研究多集中在冰片、薄荷等挥发性成分的促渗上[3-4],而对经皮渗透和吸收的相互影响研究不多。本研究采用川乌、三七和延胡索中主要有效成分--乌头碱、人参皂苷Rg1与延胡索乙素,通过体外透皮试验,研究3种有效成分经全皮和去角质层皮肤的渗透动力学特征,考察不同组合对经皮吸收的影响,从现代经皮渗透动力学角度探讨并诠释传统外用中药配伍的合理性。
中华医学会投稿须知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