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病人行“双C形”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学毕业论文范文 护理学论文范文 护理学毕业论文 本科护理学毕业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为:①CT或MRI扫描示梗死范围超过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一半,或多支血管供血区梗死,即MCA+大脑前动脉(ACA)或大脑后动脉(PCA)区梗死;②CT或MRI扫描示局部脑肿胀,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5 mm,基底池和侧脑室受压; ③有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或早期小脑幕裂孔疝的表现。排除标准:①年龄>70岁;②近期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昏迷等内科疾病;③CT扫描示颅内出血性病变及原发占位性病变;④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7~67岁,平均52岁。其中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并高脂血症20例,风湿性心脏病及冠心病8例,MCA瘤栓塞术后2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20例(标准组,包括MCA供血区梗死,可合并ACA、PCA或三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男12例,女8例;术前GCS评分(6.25±1.55)分。行“双C形”去骨瓣减压术10例病人(改良组,包括MCA供血区梗死,可合并ACA、PCA或三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男6例,女4例;术前GCS评分(5.30±0.95)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采用江基尧1998年报道的常用颅脑外伤开颅术式。其要点为:额部距眶上2 cm,顶部旁开中线2~3 cm,颞部低于颧弓至中颅窝底,骨瓣大小12 cm×14 cm;重建硬脑膜囊;皮瓣的设计亦根据骨瓣而定。“双C形”去骨瓣减压术要点:做一侧额颞手术入路头皮切口接颞顶后手术入路头皮切口,皮肤切口呈“双C形”,该侧额颞头皮切口必须向下延伸达中颅窝底,颞顶后手术入路头皮切口向下达同侧外上项线中点,一次性大骨瓣开颅,前界需达眉弓,后界达顶结节,去除骨瓣,并咬除颞骨达颞窝;放射状剪开硬膜。做到真正意义上对侧裂静脉及颞枕静脉减压,保持其通畅,减轻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
1.4 观察指标
术后1、6个月的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 (GOS)和 Barthel指数(BAI)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病死率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精确检验法;评分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 果
2.1 术后1个月病死率及GOS和BAI评分
改良组获随访10例,1例死亡,病死率10%;标准组获随访20例,5例死亡,病死率2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活病例BAI分别为:改良组(16.11±2.03)分,标准组(9.33±3.9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5.549,P<0.05)。所有病例GOS 评分分别为:改良组(4.00±0.87)分,标准组(2.93±1.0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93,P<0.05)。
2.2 术后6个月病死率、GOS和BAI评分
改良组获随访10例,1例死亡,病死率10%;标准组获随访20例,6例死亡,病死率30%,两组之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存活病例BAI分别为:改良组(15.56±0.73)分,标准组(10.36±2.56)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7.162,P<0.05)。所有病例GOS评分分别为:改良组(4.33±0.71)分,标准组(2.71±1.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632,P<0.05)。
3 讨 论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内科治疗常不能遏止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死亡的病理变化过程,临床上常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常选用去骨瓣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可以防止颞叶钩回疝的发生,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救命的方法。去骨瓣减压术并不能减轻缺血脑组织的局部损伤[3],也不能改善梗死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可降低颅内压,缓解由于颅内压升高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从而维持生命[4,5]。所以目前仍提倡进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国外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偏侧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国外几家研究中心通过回顾性分析肯定了这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可将病死率降至31% 以下[6]。尽管大骨瓣减压术明显降低了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病死率,但其生存者中重残者、植物生存者占到50%以上;所以目前大多学者探索大骨瓣减压术+亚低温治疗[7]、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颞肌贴敷术、大骨瓣减压术+血管吻合术、发现有脑缺血症状早期行血管吻合术或血管旁路移植术等治疗方法。但对与脑梗死具体解剖部位相结合手术方式,以及保持皮质静脉回流通畅改善脑血流灌注,减少高颅压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我们是基于以下4点设计骨瓣提出该术式:与梗死具体部位相结合;对脑组织生理曲度进行梯度力学分析;尽量保证皮质静脉回流通畅;以改善脑灌注压为核心。本文结果显示,标准组和改良组术后1、6个月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1、6个月BAI和GOS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改良组术后由于皮质静脉回流通畅和脑组织按照其固有的生理曲度水平外移更好地改善脑灌注,更好地挽救未完全坏死的“半暗区”脑细胞有关。
“双C形”去骨瓣减压术的优点有以下几点。①与梗死具体部位结合,选择“双C形”头皮切口并设计合理的颅骨骨瓣减压窗。大多数大面积脑梗死是由大脑中动脉近端主干或颈内动脉远端闭塞所致,故手术须依据MCA的供血范围和保证该区域的回流静脉通畅来设计骨瓣。本组病人扩大耳后颞枕部的骨窗,更适合脑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减压的方式。②皮质静脉回流通畅。与目前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相比,强调合理脑组织的减压,更重要的是保证脑皮质静脉回流通畅,避免大脑皮质静脉会因挤压移位造成嵌压、扭曲及拉伸以至静脉回流受阻加重脑水肿。③生理曲度。该术式基于对脑组织生理曲度进行梯度力学分析建立骨瓣,所以前界达眉弓、上后界达顶结节,这样可保证上吻合静脉及该梗死区域减压自然。这样避免了未达到“自然”外移梗死脑组织进一步挤压浅大脑中静脉及颞枕静脉,保证脑梗死区域回流静脉通畅。④改善脑灌注。脑灌注压的改善有利于脑缺血的改善,缺血的脑组织充分向减压侧膨出,能有效缓解颅内压,解除脑干受压。
当然该术式也有不足之处,作者体会在采用该术式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人术后存活者中,行颅骨修补术时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操作繁琐。
手术室论文的好题材 www.qikanba.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
采用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为:①CT或MRI扫描示梗死范围超过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一半,或多支血管供血区梗死,即MCA+大脑前动脉(ACA)或大脑后动脉(PCA)区梗死;②CT或MRI扫描示局部脑肿胀,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5 mm,基底池和侧脑室受压; ③有意识障碍、肢体偏瘫或早期小脑幕裂孔疝的表现。排除标准:①年龄>70岁;②近期有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昏迷等内科疾病;③CT扫描示颅内出血性病变及原发占位性病变;④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
1.2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37~67岁,平均52岁。其中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并高脂血症20例,风湿性心脏病及冠心病8例,MCA瘤栓塞术后2例。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20例(标准组,包括MCA供血区梗死,可合并ACA、PCA或三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男12例,女8例;术前GCS评分(6.25±1.55)分。行“双C形”去骨瓣减压术10例病人(改良组,包括MCA供血区梗死,可合并ACA、PCA或三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男6例,女4例;术前GCS评分(5.30±0.95)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3 治疗方法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采用江基尧1998年报道的常用颅脑外伤开颅术式。其要点为:额部距眶上2 cm,顶部旁开中线2~3 cm,颞部低于颧弓至中颅窝底,骨瓣大小12 cm×14 cm;重建硬脑膜囊;皮瓣的设计亦根据骨瓣而定。“双C形”去骨瓣减压术要点:做一侧额颞手术入路头皮切口接颞顶后手术入路头皮切口,皮肤切口呈“双C形”,该侧额颞头皮切口必须向下延伸达中颅窝底,颞顶后手术入路头皮切口向下达同侧外上项线中点,一次性大骨瓣开颅,前界需达眉弓,后界达顶结节,去除骨瓣,并咬除颞骨达颞窝;放射状剪开硬膜。做到真正意义上对侧裂静脉及颞枕静脉减压,保持其通畅,减轻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
1.4 观察指标
术后1、6个月的病死率、格拉斯哥预后 (GOS)和 Barthel指数(BAI)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病死率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精确检验法;评分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 果
2.1 术后1个月病死率及GOS和BAI评分
改良组获随访10例,1例死亡,病死率10%;标准组获随访20例,5例死亡,病死率2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活病例BAI分别为:改良组(16.11±2.03)分,标准组(9.33±3.9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5.549,P<0.05)。所有病例GOS 评分分别为:改良组(4.00±0.87)分,标准组(2.93±1.0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593,P<0.05)。
2.2 术后6个月病死率、GOS和BAI评分
改良组获随访10例,1例死亡,病死率10%;标准组获随访20例,6例死亡,病死率30%,两组之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存活病例BAI分别为:改良组(15.56±0.73)分,标准组(10.36±2.56)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t=7.162,P<0.05)。所有病例GOS评分分别为:改良组(4.33±0.71)分,标准组(2.71±1.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3.632,P<0.05)。
3 讨 论
对于大面积脑梗死病人,内科治疗常不能遏止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脑疝→死亡的病理变化过程,临床上常选择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常选用去骨瓣减压术,去骨瓣减压术可以防止颞叶钩回疝的发生,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救命的方法。去骨瓣减压术并不能减轻缺血脑组织的局部损伤[3],也不能改善梗死灶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但可降低颅内压,缓解由于颅内压升高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从而维持生命[4,5]。所以目前仍提倡进行去骨瓣减压手术。国外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探索“偏侧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国外几家研究中心通过回顾性分析肯定了这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可将病死率降至31% 以下[6]。尽管大骨瓣减压术明显降低了大面积脑梗死病人的病死率,但其生存者中重残者、植物生存者占到50%以上;所以目前大多学者探索大骨瓣减压术+亚低温治疗[7]、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颞肌贴敷术、大骨瓣减压术+血管吻合术、发现有脑缺血症状早期行血管吻合术或血管旁路移植术等治疗方法。但对与脑梗死具体解剖部位相结合手术方式,以及保持皮质静脉回流通畅改善脑血流灌注,减少高颅压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我们是基于以下4点设计骨瓣提出该术式:与梗死具体部位相结合;对脑组织生理曲度进行梯度力学分析;尽量保证皮质静脉回流通畅;以改善脑灌注压为核心。本文结果显示,标准组和改良组术后1、6个月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术后1、6个月BAI和GOS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与改良组术后由于皮质静脉回流通畅和脑组织按照其固有的生理曲度水平外移更好地改善脑灌注,更好地挽救未完全坏死的“半暗区”脑细胞有关。
“双C形”去骨瓣减压术的优点有以下几点。①与梗死具体部位结合,选择“双C形”头皮切口并设计合理的颅骨骨瓣减压窗。大多数大面积脑梗死是由大脑中动脉近端主干或颈内动脉远端闭塞所致,故手术须依据MCA的供血范围和保证该区域的回流静脉通畅来设计骨瓣。本组病人扩大耳后颞枕部的骨窗,更适合脑梗死区域的脑组织减压的方式。②皮质静脉回流通畅。与目前的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相比,强调合理脑组织的减压,更重要的是保证脑皮质静脉回流通畅,避免大脑皮质静脉会因挤压移位造成嵌压、扭曲及拉伸以至静脉回流受阻加重脑水肿。③生理曲度。该术式基于对脑组织生理曲度进行梯度力学分析建立骨瓣,所以前界达眉弓、上后界达顶结节,这样可保证上吻合静脉及该梗死区域减压自然。这样避免了未达到“自然”外移梗死脑组织进一步挤压浅大脑中静脉及颞枕静脉,保证脑梗死区域回流静脉通畅。④改善脑灌注。脑灌注压的改善有利于脑缺血的改善,缺血的脑组织充分向减压侧膨出,能有效缓解颅内压,解除脑干受压。
当然该术式也有不足之处,作者体会在采用该术式的大面积脑梗死病人术后存活者中,行颅骨修补术时较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操作繁琐。
手术室论文的好题材 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