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雷公藤产生毒性的机制探讨-全科医学概论论文

全科医学概论论文    医学技术论文        医学本科论文      医学护理论文
3.1  分子的化学结构
  国内外学者已从雷公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大约70种成分,主要是生物碱类、二萜类(如雷公藤甲素,即雷公藤内酯醇)、三萜类、倍半萜类及多糖[1]。雷公藤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报道发生中毒事件最多的中草药之一。随着人们对其有效成分和相关药理作用的不断深入探索及临床应用的增加,它的毒副作用及其影响因素也更加受到关注。
分子结构中的环氧烷部分和内酯部分是维持药效的结构要素,其中环氧结构部分也是主要毒性部分。如果环氧结构被破坏,其抗肿瘤作用消失,毒性也将大大下降,如果内酯被水解,其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也将消失。传统炮制方法破坏了分子结构中的活性部分,毒性降低的同时,疗效也降低。
  雷公藤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在消化系统、血液及骨髓系统的不良反应均与化合物分子结构中的环氧烷结构相关[20]。由于雷公藤甲素的分子结构中有3个环氧部分,与二溴卫矛醇的脱水产物—脱水卫矛醇的结构类似,而具有生物烷化剂类的作用。雷公藤的抗肿瘤谱与脱水卫矛醇的抗瘤谱基本一致,不良反应也基本一致。又由于雷公藤甲素的分子结构与抗炎激素氢化可的松的分子结构也极为相似,而具有十分显着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
  
  雷公藤导致肝损伤与肝中Kuffer细胞激活,释放大量TNF及N0有关[23],也可能与药物在肝内经代谢转化为亲电子基、自由基及氧基,与大分子物质共价结合或造成脂质过氧化而导致肝细胞坏死有关[24]。
雷公藤毒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如何才能使其毒性降低,而不影响疗效,开发出高效低毒的雷公藤新药是雷公藤研究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这种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毒性单体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上,而应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发挥中药复方配伍减毒的优势,将血清药理学、分子生物学、毒代动力学等现代技术手段,用于雷公藤的毒性研究之中,以期从细胞和基因水平阐明雷公藤毒性的本质和机理,并进行体内外的定量监测,只有整体条件下的研究,对临床应用才有的意义。
  吴建元等[21]研究了雷公藤片对小鼠睾丸组织毒性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雷公藤片可降低睾丸组织结构型 eNOS的表达,从而导致睾丸组织微循环障碍。雷公藤通过一系列途径诱导 Bax和 Fas.L的基因表达,促进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和精子细胞的凋亡是其生殖毒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雷公藤能显着抑制正常睾丸组织 NFkB的表达,导致睾丸组织凋亡相关基因表达上调,引起组织凋亡。对 NFKB表达的抑制作用,既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作用靶点,也是其产生毒副作用的因素之一[22]。
全科医学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