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气虚发热症对身体机制产生影响的分析-动物医学学术论文

动物医学学术论文      医学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写作       医学毕业论文发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传统中医学的“脾”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解剖学概念,而且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网状内皮系统[9]。脾气虚与免疫低下存在一定的关系。本研究发现,气虚发热组脾脏的质量平均值均比正常组轻,形态体积缩小,质地变硬,说明气虚发热组的免疫能力较正常组低,与诸多文献报道的结果相符合。对脾脏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气虚发热组家兔脾脏局部组织有灶状多核巨细胞浸润,并见肉芽肿性病变,而正常组组织结构正常。
  气虚证除有脾胃气虚的一面,还有致热的因素,气虚发热乃是气虚、感邪二者综合的病理反映[3]。总的来说,气虚发热是脾脏、肺脏的病理结果,皮肤是气虚发热的外在表现。现代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在胃肠道形态学、胃组织细胞内细胞器密度数量、细胞内能量代谢、胃肠道黏膜保护性屏障作用、消化系统功能、胃肠道激素水平、免疫功能及植物神经功能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4]。从皮肤组织形态观察目前主要是观察表皮、 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5-7]。本实验从组织形态学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气虚发热对皮肤、肺脏、脾脏的影响,结果更直观,对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
  新西兰兔4只,普通级,体质量1.8~2.2 kg,许可证号:SCXK(粤)2008-0020,购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1.2试剂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 055∶B5,L2880,Sigma公司];无水乙醇(AR,天津市百世化工有限公司,批号:20081108);95%(φ)乙醇 (AR,天津市大茂化学试剂厂,批号:20080407);二甲苯(AR,天津市富宇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批号:20081106);甲醛溶液(天津市科盟化工工贸有限公司,批号:20080423);切片石蜡(中国上海标本模型厂,批号:20070912)。
  1.3HE染色染色剂的制备[8]
  1.3.1Mayer苏木精染液配制方法苏木素1 g,铝明矾1 g,柠檬酸1 g,水合氯醛50 g,碘酸钠200 mg,蒸馏水1 000 mL。先将苏木素加入煮沸的蒸馏水内搅拌充分溶解后再依次加入铝明矾和碘酸钠至铝明矾全部溶解,然后再加水合氯醛、柠檬酸加热煮沸5 min,冷却后过滤,隔日即可使用。
  1.3.21%伊红的配置方法取1 g伊红,溶于99 mL蒸馏水中,即成1%(ρ)伊红水溶液。
  1.4仪器
  EG 1160石蜡包埋机、RM 2255石蜡切片机、TEC-2500石蜡切片漂烘仪(均为德国LEICA产品);LKB 2188型超薄切片机(NOVA);倒置光学显微镜 (日本Olympus)。
  1.5方法
  1.5.1家兔气虚发热证模型的制备筛选体温在38.5~39.5℃的正常家兔,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气虚发热组,每组各2只。气虚发热组家兔禁食1周,但不禁水,气虚模型建立成功后,腹腔注射LPS 80 μg/kg建立家兔气虚发热模型(结果另文报道);正常组常规饲养。然后每隔0.5 h测1次体温,连续监测8 h。实验过程中动态观察家兔的活动情况和精神状态。
  1.5.2石蜡组织切片的制备根据立题切取相应的器官并进行组织切片、染色与观察。
  取材与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展片、贴片和烤片→脱蜡→复水→染色→透明→封片→观察与拍照。
  2结果
  2.1动物状态
  气虚发热组:在对气虚发热组家兔进行禁食不禁水饲养后,气虚发热组家兔出现懒动、蜷卧、喜挤堆取暖,体质量下降,爪甲色淡,毛发疏散,干枯无泽,腹部、头部毛发呈块状脱落,活泼性差,易抓回笼,排便偶出现稀便现象。用体温计测肛温正常。注射LPS后2 h开始发热,4 h后发热更明显,呼吸急促,眼结膜充血,耳廓潮红,耳根部灼热,食量减少;6 h后体温继续上升,出现气喘,鼻煽,不食,精神萎顿,大部分家兔出现稀便现象。正常组:家兔活动良好,排便正常,毛发有光泽,长短一致,爪甲红润;体质量稍增;用体温计测肛温正常。
  2.2脏器检查
  2.2.1肺脏正常组肺脏呈粉红色,肺胸膜平坦光滑有光泽,肺小叶间质分明,触摸柔软,有弹性,无颗粒感,切面既不干燥亦不明显湿润,用手挤压,有少量淋巴液、血液渗出。气虚发热组气管和各级支气管黏膜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均有不同程度损伤,支气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分泌物,肺泡壁增厚,毛细血管充血,个别肺实质内有灶状出血。
  2.2.2脾脏正常组脾脏的切面、滤泡、小梁和红髓清晰可见,滤泡只在45 ℃的视线下才能见到极细的颗粒;小梁呈灰白色,细条状;红髓组织略柔软,用刀轻刮不脱落。气虚发热组脾脏质量平均之后较正常组轻,包膜肥厚皱缩,脾小梁纹理粗大而明显。
关于动物医学的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