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花血清药物化学成分研究-中医烧伤科护理论文
中医烧伤科护理论文 中医护理论文 医学核心期刊 医学期刊目录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2]。通过分析口服给药后血清中的活性成分,确定中药及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血清药物化学正是基于此而建立发展起来的[3,4]。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设备
离心机(LGR16-W,北京医用离心机厂);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100型);检测器(Agilent DAD 1050型);Agilent Chemstation;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国家药典委员会);超声波清洗器(KQ2200,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原料与试剂
金银花药材(产地山东平邑,购自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 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石俊英教授鉴定到种);绿原酸对照品(批号110753-200413)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乙腈(天津四友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医用酒精(济南酒精总厂,浓度95%);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动物 雄性小鼠
[昆明种,SPF级,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 SYXK(鲁)20050043]。
2 方法
2.1 金银花提取液的制备 取金银花100 g,加入5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0倍量,放冷,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无醇味,加水稀释成每毫升相当于0.5 g原药材的溶液(200 ml),即得。
2.2 给药与取血一次性给药后取血清进行分析,可以尽快的观察到药物主要成分入血的情况及药物成分在体内变化的趋势,但得到的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低,测定有难度;多次给药后取血清分析,血清药物成分含量较高,易于测定,可观察稳态血药成分的特点,但对药物的代谢变化提供信息较少。本文将这两种给药方式结合应用,对照分析。
一次性给药:取体质量20 g左右的雄性小鼠共30只,实验室适应饲养3 d,然后以每千克体重15 ml的剂量灌胃给予金银花提取液,其中3只小鼠给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其余27只小鼠分为3组,分别在给药后30 min,1 h,2 h后腹腔注射0.2 ml 10%水合氯醛麻醉,下腔主静脉取血0.5 ml。空白组同样操作。
多次性给药:取体质量20 g左右的雄性小鼠共12只,实验室适应饲养3 d,第4天开始,以每千克体重15 ml的剂量灌胃给药,其中9只给予金银花提取液,另3只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3次/d,第9次给药后1 h,小鼠腹腔注射0.2 ml 10%水合氯醛麻醉,于下腔主静脉取血0.5 ml。空白组同样操作。
2.3 供试溶液的制备将取出的静脉血室温放置,使凝血,离心(6 000 r/min)10 min,以滴管小心吸取上部血清,每3只同样试验条件的血清合并,作为一个供试品,每试验组得3个供试品,按血清量的0.5倍滴加10%高氯酸溶液,振摇,混匀,超声处理5 min,离心(6 000 r/min)10 min,倾出上清液,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金银花提取液0.1 ml,加水稀释至约0.5 ml,滴加0.5倍的10%高氯酸溶液,混匀,超声处理5 min,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2.5 测定
分别吸取上述对照药材溶液、供试品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依法测定。图谱见图1~3。以绿原酸峰为参照峰,计算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结果见表2。
3 结果
含药血清供试品图谱与金银花药材对照图谱比较,部分含量高的药物成分吸收入血率较低。为描述方便,对金银花药材HPLC 图谱所分离得到的色谱峰按保留时间的先后进行了编号,以绿原酸峰为参照峰,计算了相对保留时间。图谱比较结果表明,绿原酸经口服后吸收迅速,代谢较快,血药浓度2h后就下降到不足30 min的20%,与文献报道一致[1];6号峰、7号峰成分吸收入血后,代谢较慢,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要长一些;9号峰成分吸收入血较慢,代谢也较慢,2 h后血药浓度不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多次给药的图谱中9,10号峰峰面积较一次性给药大很多,在血液中有蓄积现象。本文所选色谱条件是经指纹图谱研究确定的药效成分出峰多、分离度好的优化色谱条件。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血清的处理是关键,经比较研究甲醇沉淀法、乙腈沉淀法、高氯酸沉淀法得到的供试品,以10%高氯酸溶液沉淀法最佳,得到的供试品药物成分含量高,图谱清晰,金银花药效成分损失少。
骨折病人中医护理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研究血清中的化学物质、观测血清中外源性活性物质及其作用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2]。通过分析口服给药后血清中的活性成分,确定中药及复方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将成为快速、准确的确定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有效途径,血清药物化学正是基于此而建立发展起来的[3,4]。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设备
离心机(LGR16-W,北京医用离心机厂);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100型);检测器(Agilent DAD 1050型);Agilent Chemstation;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国家药典委员会);超声波清洗器(KQ2200,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原料与试剂
金银花药材(产地山东平邑,购自安徽亳州中药材市场, 由山东中医药大学石俊英教授鉴定到种);绿原酸对照品(批号110753-200413)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乙腈(天津四友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医用酒精(济南酒精总厂,浓度95%);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3 动物 雄性小鼠
[昆明种,SPF级,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 SYXK(鲁)20050043]。
2 方法
2.1 金银花提取液的制备 取金银花100 g,加入5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0倍量,放冷,滤过,滤液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至无醇味,加水稀释成每毫升相当于0.5 g原药材的溶液(200 ml),即得。
2.2 给药与取血一次性给药后取血清进行分析,可以尽快的观察到药物主要成分入血的情况及药物成分在体内变化的趋势,但得到的血清中药物成分的含量低,测定有难度;多次给药后取血清分析,血清药物成分含量较高,易于测定,可观察稳态血药成分的特点,但对药物的代谢变化提供信息较少。本文将这两种给药方式结合应用,对照分析。
一次性给药:取体质量20 g左右的雄性小鼠共30只,实验室适应饲养3 d,然后以每千克体重15 ml的剂量灌胃给予金银花提取液,其中3只小鼠给予相同剂量的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其余27只小鼠分为3组,分别在给药后30 min,1 h,2 h后腹腔注射0.2 ml 10%水合氯醛麻醉,下腔主静脉取血0.5 ml。空白组同样操作。
多次性给药:取体质量20 g左右的雄性小鼠共12只,实验室适应饲养3 d,第4天开始,以每千克体重15 ml的剂量灌胃给药,其中9只给予金银花提取液,另3只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3次/d,第9次给药后1 h,小鼠腹腔注射0.2 ml 10%水合氯醛麻醉,于下腔主静脉取血0.5 ml。空白组同样操作。
2.3 供试溶液的制备将取出的静脉血室温放置,使凝血,离心(6 000 r/min)10 min,以滴管小心吸取上部血清,每3只同样试验条件的血清合并,作为一个供试品,每试验组得3个供试品,按血清量的0.5倍滴加10%高氯酸溶液,振摇,混匀,超声处理5 min,离心(6 000 r/min)10 min,倾出上清液,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金银花提取液0.1 ml,加水稀释至约0.5 ml,滴加0.5倍的10%高氯酸溶液,混匀,超声处理5 min,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取续滤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2.5 测定
分别吸取上述对照药材溶液、供试品溶液各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依法测定。图谱见图1~3。以绿原酸峰为参照峰,计算各色谱峰相对保留时间。结果见表2。
3 结果
含药血清供试品图谱与金银花药材对照图谱比较,部分含量高的药物成分吸收入血率较低。为描述方便,对金银花药材HPLC 图谱所分离得到的色谱峰按保留时间的先后进行了编号,以绿原酸峰为参照峰,计算了相对保留时间。图谱比较结果表明,绿原酸经口服后吸收迅速,代谢较快,血药浓度2h后就下降到不足30 min的20%,与文献报道一致[1];6号峰、7号峰成分吸收入血后,代谢较慢,血药浓度维持时间要长一些;9号峰成分吸收入血较慢,代谢也较慢,2 h后血药浓度不下降,反而有所上升;多次给药的图谱中9,10号峰峰面积较一次性给药大很多,在血液中有蓄积现象。本文所选色谱条件是经指纹图谱研究确定的药效成分出峰多、分离度好的优化色谱条件。在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血清的处理是关键,经比较研究甲醇沉淀法、乙腈沉淀法、高氯酸沉淀法得到的供试品,以10%高氯酸溶液沉淀法最佳,得到的供试品药物成分含量高,图谱清晰,金银花药效成分损失少。
骨折病人中医护理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