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关于祛湿法在儿科杂病中的运用举隅_有关白化病的论文

【关键词】有关白化病的论文  和白化病有关的论文  白化病论文

儿科疾病以急性、热性居多,也有兼夹湿邪的,在慢性病及一些杂病中时常会出现湿邪为胜的证候,尤其江南一带,长夏时节若注意到这一点,治疗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对此深有体会,故每遇一些久诊未果、缠绵难愈、反反复复的患儿,必详察其苔象,并了解其生活习惯及家居环境等,一旦察其证乃湿邪作祟,治疗时即着重祛湿,疗效常立竿见影。现举例介绍如下。

  1  手足口病

  案例1:患儿,男,4岁2个月,2007年6月15日初诊。半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次晨手足皮肤及口腔出现丘疱疹,吞咽进食时疼痛,伴有流涕,无咳嗽,无头痛,无腹痛、吐泻,食欲偏差,精神好。曾在某医院以“手足口病”治疗约1周,发热渐退,皮肤丘疱疹陆续消失,口腔疱疹基本消失,但食欲未见恢复,精神欠佳。后发热又起,以低热为主,体温维持在37.6~38.5 ℃,服头孢克洛及清热解毒口服液未效,2 d后,手、足、臀部皮肤再度出现丘疱疹,在某医院以“手足口病”予美洛西林加病毒唑治疗2 d后,热愈盛,一度出现39.7 ℃,但服退热剂后热能退,无其他临床症状。

  刻诊:T 38.3 ℃,面色精神尚好,呼吸平,咽红,峡部有2个疱疹,手足及臀部散在丘疱疹,头、面、躯干无皮疹,舌红,苔白厚腻,心肺听诊(-),腹平软,无压痛。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无异常。西医诊断:手足口病。治以清热疏风、健脾利湿。处方以银翘散合平胃散加减:金银花10 g,连翘6 g,淡竹叶10 g,牛蒡子6 g,荆芥6 g,豆豉6 g,薄荷(后下)3 g,茯苓10 g,苍术6 g,厚朴6 g,陈皮3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2次服。另嘱忌食辛辣发物及寒凉饮料之类,饮食宜清淡。3 d后复诊,诉次日热退,口腔及手、足、臀部皮疹逐渐消失,饮食日渐增加,精神已佳。

  按:现代医学认为,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且无法在一次感染后获得终生免疫,因此,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来预防手足口病。患儿大多临床症状较轻,对症治疗后会很快恢复健康,但部分患儿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感染EV71病毒后,会出现较重的并发症;如果患儿抵抗力较差,则有可能出现连续感染,本案就属于2次连续感染了手足口病的情况。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时邪”范畴。本案患儿连续2次感染,发病时节为连绵不断的阴雨天,又因患儿胃口不佳,家长曾过多予其奶制品类饮料,以致内外湿邪齐聚体内,湿邪郁久化热,缠绵难愈,病情反复。临证对湿热明显的患儿,除予以清热解毒疏风解表之外,祛湿为必不可少之法;如果热证非常显著,连续出现高热,则可以清瘟败毒饮加减。

  2  肥胖

  案例2:患儿,女,10岁,2007年8月22日初诊。患儿大约3个月前无任何诱因出现食欲旺盛,体质量快速增长。刻诊:T 37.2 ℃,BP 98/60 mm Hg,面色红润,精神好,体型较胖(体质量61 kg)、匀称,身高147 cm,舌边尖红,苔中厚腻而黄,口气较重,心肺(-),腹软,病来无体力下降,无多饮多尿,无腹泻或便秘,大便时溏,否认在校有精神压力,睡眠好,病前无发热及其他疾病史,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等无异常,体质指数为28.24,属于轻度肥胖。中医辨证为湿热瘀阻中焦,胃火炽甚。拟清胃降火、利湿除脂。处方以清胃汤加减:茵陈30 g,蒲公英15 g,厚朴10 g,枳实10 g,黄连8 g,栀子10 g,茯苓10 g,瓜蒌皮10 g,苍术10 g,陈皮6 g,当归5 g,甘草3 g。每日1剂,水煎2次服。另嘱饮食避免辛辣肥甘,少喝饮料。1周后复诊,患儿食量已经基本降至病前,体质量已减去约3 kg,查苔厚白,口臭已减,原方减栀子,黄连减量至5 g,加车前子10 g、决明子10 g,继服7剂。三诊时患儿体质量已降至56 kg,苔已现红润薄白之像,口臭消失,恐胃气克伐太过,停服中药。

  按:现代医学认为,单纯性肥胖的成因一方面与遗传有关,而后天的因素则多与营养过剩、失调和缺乏运动有关。本案患儿发病之初,正值江南梅雨时节,也许有饮食失当,或曾外感湿邪,但疾病初来时症状不是猛然出现,家长往往会忽略,也记不清当时的原因;病已成时,湿热之象已俱备,因热而消食,因湿而热象更加缠绵难愈,以致7剂猛药仍未能完全祛其湿热,表明患儿已有正气渐伤的迹象,故最后采取了中病即止的策略,让其自然恢复。
关于白化病的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