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探究附子炮制解毒原理-关于乙肝的护理论文

关于乙肝的护理论文   关于护理的毕业论文    乙肝疫苗论文      医学护理论文发表
  汤剂一直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中药汤剂的疗效已被历史实践所证实。目前汤剂的研究在中药配伍和方剂研究领域多有报道[6],但在临床煎煮过程中,受客观条件和患者主观条件的影响,加水量、火候、时间等影响因素很难掌握完全一致,随意性很大。尤其是象附子类的有毒中药,煎煮用法与其毒、效有直接关系,常导致中毒事故的发生。2005版《中国药典》规定的加工品就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等,而历史使用的炮制品种有七十多种,还有生品入药的。一般认为附子的总生物碱和酯型生物碱、双酯性生物碱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3种主要的毒性生物碱组成,不同来源的含乌头类生物碱药材,3种成分含量差别甚大。附子生物碱组分被公认为有效组分,其毒性组分是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但很难从单一指标的量上证明某类成分或某一成分在发挥临床稳定的疗效。
  附子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及加工品,是四川道地药材之一。自医圣张仲景首创生附子用于临床汤剂至今,是临床常用传统有毒中药,回阳救逆疗效卓着。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水量、火候、时间等条件很难掌握完全一致,虽然现在许多医院和药房的代煎提高了汤剂工艺的稳定性,但其工艺参数缺乏科学实验依据。目前文献报道乌头总碱对附子提取物提取工艺进行质量控制研究 [1~3]。乌头类总生物碱(TA)是其主要有效组分,是乌头类中药常见质量控制指标;乌头类双酯性生物碱(EA)是毒性组分,是乌头类中药主要毒性控制指标[4]。
  现代研究已证明附子炮制解毒的原理是以乌头碱为代表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主要通过水解成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和乌头原碱的方式达到解毒的目的[7]。结果表明,附子在炮制成黑顺片后毒效因子降低了20%,白附片提高了7%。可见不同方法炮制后毒效因子显着不同。文献表明,炮制后酯性生物碱含量显着下降[8]。这可以为毒效因子提高提供依据,但不能解释黑顺片的下降问题。
  在煎煮过程中,总生物碱的溶出率在50%~80%间,酯型生物碱在1%50%间。实际上生物碱的水溶解度不仅受生物碱的组成及溶解性决定,在植物体内存在形式、炮制辅料、炮制过程对存在形式与组成的影响、水煎工艺因素等对其毒效成分含量变化均有较大影响。水解的进行既需要一定的溶出量,更需要水解的条件才能进行,水解的条件不同水解的方式不同,是酸性水解或碱水解,同时水的酸碱性、水温、时间、浓度、其他成分等均对其量有较大影响。文献也表明,酯型生物碱不仅存在水解,还存在酯交换反应[9]。而研究表明煎煮过程中,3种生熟附子的毒效因子维持在81%~97%的水平,炮制品间更接近些。预示炮制不是为拉开毒效因子的差距,而是为汤剂中毒效因子的稳定。
  自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中药起来,中药成分间的比例关系是指纹图谱中最重要的化学计量关系之一[10],也是合理评价多组分中药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选用选用毒效组分相关指标研究中药临床应用的合理性更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炮制品水煎过程中水环境和溶出成分对毒效组分的稳定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预示炮制和煎煮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减毒,更有利于药效成分的稳定。附子炮制品毒效因子的稳定可能是附子汤剂使用发挥稳定药效、安全使用的基石,毒效组分合理比例可能是附子发挥不同药效的基础。
  实验中,我们在选用四川道地中药,选用了3批药材,炮制品为同批生附子加工而成,质量经检验符合药典标准。为规范水煎过程,实验中采用了电热水浴回流提取工艺,对火力和水沸程度采用温度和时间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尽量减少实验的系统误差,提高汤剂研究的规范性,提高汤剂的量化水平。临床汤剂应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我们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大量相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坚持中药“性效用”相结合的原则 [11],研究中药的物质基础必须紧紧抓出中医临床运用这个主线,尤其是许多中药成分如生物碱、苷类、挥发油等成分在产地采收、加工、炮制、临床应用、制剂过程中可能发生结构上的变化,从而带来功效的根本性的变化。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