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概述胆结石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结果-中华医学会期刊

中华医学会期刊    国家级医学期刊目录        医学杂志投稿        医学护理论文发表
  中医学认为肝胆互为表里,肝主疏泄,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的疏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直接控制和调节胆汁的排泄。肝失疏泄主要表现为气机不畅、气机郁结之病理变化,也称“肝气郁结”。情志不畅,饮食不洁、虫积或痰浊瘀血内结于肝胆等原因均可引起肝胆疏泄失常,导致肝胆气郁,郁久化热,湿浊内生,湿热内盛,蕴结肝胆,湿热熏蒸,煎熬胆汁而导致胆石。此病机正同西医认为的“肝脏功能障碍,特别是肝细胞功能障碍而致病理性胆汁分泌和排胆功能障碍是胆结石形成的基础” 之理论相一致。同时中医认为胆汁排泄不畅,亦会影响肝之疏泄,即所谓的“胆病及肝”,这与西医的“肝细胞功能损害与胆结石可能是互为因果”理论相一致。
  胆结石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既往研究表明,胆结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慢性肝损伤与胆石症发生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胆结石伴有肝脏的组织学改变,尤其是胆管结石。可能的主要机制是胆道内压力升高,通过胆道炎症、胆道梗阻等原因,使胆囊内压力升高,继发胆道压力升高,从而造成肝内胆汁淤滞,导致肝细胞损害[4,5]。有学者认为胆囊结石病伴随的肝脏损害,很可能是胆囊结石的成因,它可能先于胆囊结石而存在,而胆囊结石病的反复发作可能反过来加重原发性肝损害, Chignard N[6]进一步提出肝细胞合成分泌胆汁机制受损有可能是胆囊结石患者所存在的一系列肝胆道病理状态的启动扳机。而肝脏的损害首先就表现在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的改变上,滑面内质网的减少和代偿性增生表明催化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的7α羟化酶数量和活力有可能受到影响,以致于胆汁酸合成减少,从而造成胆汁中胆固醇与胆汁酸比例增高,增加了成石的机率[7]。
  大黄灵仙胶囊为治疗胆石病的有效中药制剂,方中大黄、芒硝攻下导滞、利胆排石;金钱草、郁金、柴胡、枳壳、泽兰相伍,既有清热利湿之功,又有理气祛痰之效;鸡内金、金钱草、威灵仙为排石佳品;威灵仙、磁石为经验用药;黄芪、甘草意在益气补虚,保护胃气。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攻下排石的功效[1]。其预防色素性结石的作用与其在保护肝细胞和胆囊组织,维持胆汁有形成分代谢的正常化以及抑菌抗菌等多重作用有关[9]。
  胆汁中胆汁酸含量降低,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升高,可能是其形成结石的主要原因[10]。本次实验发现,大黄灵仙胶囊对肝损伤家兔胆汁中的胆汁酸、钙离子和胆固醇水平有影响,可以明显增加肝损伤家兔胆汁中胆汁酸的含量,降低钙离子的含量且大剂量组较小剂量组增加胆汁酸的作用为优;中药大黄灵仙胶囊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家兔的肝脏的损伤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和对在肝损伤基础上诱发的胆囊结石有明显的干预作用。
  慢性肝损伤在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肝损伤。肝炎病毒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代谢性肝损伤、胆道疾病引起继发性肝损伤以及环境污染食品引起的肝损伤等都属于慢性肝损伤的范畴。但目前由胆道疾病引起的肝损伤却从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的关系尚未有人明确提出。因此,研究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从肝细胞损伤的角度治疗胆石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结果显示,肝硬化家兔胆囊结石发生率为83.3%,慢性肝损伤组胆囊结石发生率为63%,而正常对照组为0。前两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P<0.01)。肝硬化组与慢性肝损组比较,胆囊结石阳性检出率没有明显差异,但肝硬化组胆囊胆汁可见有形成分较慢性肝损组明显居多,且后者胆汁中以胆泥为主。目前已有实验证明胆泥形成是胆石形成的必经阶段[8],肝硬化的病程越长,合并胆囊结石的危险性越大,本次实验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结论。
  本实验光镜、电镜观察发现:慢性肝损伤组与肝硬化组动物中形成的结石为棕绿色和黄褐色,胆石中存在较多的是胆色素颗粒而仅有少量胆固醇结晶,不同于高胆固醇膳食组,这一结论提示:在慢性肝损伤状态下胆石的成因机制中,胆色素类结石是其形成机制之一。
  实验中发现慢性肝损伤组家兔胆囊几乎均为针尖样胆沙,而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肝硬化组家兔胆囊中出现1 mm左右大小的结石,光镜观察不同于高胆固醇膳食组的胆固醇结晶。结合对其胆汁成分的分析,我们发现胆固醇组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肝损伤组与肝损伤胆固醇组与正常组没有明显差异,而肝硬化组胆固醇含量低于正常组。肝硬化组胆汁胆红素高于其他各组(P<0.05)。此结果提示:饮食中的胆固醇过量,可导致胆汁中形成胆固醇过饱和,随后胆固醇结晶,结晶析出逐渐形成结石。
  本次实验仅对慢性肝损伤与胆结石的相关性、肝损伤家兔基础上诱导建立胆石症模型的可行性及中药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作用做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的深入,家族分析及家系研究的进展,人们对胆石成因的研究逐渐推向基因领域。本实验利用CCl4皮下注射诱发家兔慢性肝损伤,在此基础上观察胆囊结石形成率,并用大黄灵仙胶囊组方煎剂进行灌胃,通过观察结石形成率,肝脏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学改变,测定实验动物肝功能及胆汁成分并进行胆汁培养,以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家兔慢性肝损伤胆结石模型的干预治疗作用。目前对胆石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影响胆石形成各因素的基因调控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如以基因(或蛋白)表达为指标,以基因调控改变和功能修饰为研究方向,进行防止胆石病有效中药复方多组分的多环节、多靶点调整的研究,可望对临床有效中药复方的作用机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消化科护理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