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业指导 > 医学论文写作指导

痰饮的中医复方疗法-关于医疗保险的论文

关于医疗保险的论文    关于医疗的论文     医学护理论文    医学论文发表
  痰饮是人体在病理情况下水液代谢失常而停留于局部所引起的病证,脾失健运是发病的关键。本病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过程之中,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胃溃疡、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硬化腹水。因饮邪属阴,得之阳虚,故《金匮药略》对本病的治疗提出了用“温药和之”的原则。本例久泻病人,屡治乏效,综观其脉证,当属体内有留饮客于肠胃,非仲景峻剂无以摧其窠穴,两用甘遂半夏汤而邪去病除,其间误补病势反而加重。
  腹泻超过4周即为慢性腹泻,中医属“久泻”范畴。久泻病势缠绵,临床常见患者神情倦怠,面色少华,舌质淡或胖,苔白润,脉细弱等虚象,每因饮食不当、过度劳累或情志因素反复发作腹泻。中医认为,久泻病因复杂,但基本病机属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故临床多采用健脾益气、升阳止泻、温肾固涩等方法治疗。
  病历简介:患者,女,56岁,退休职工,腹泻20余年。病初大便每日3~4次,不以为然,后逐渐加重至6~7次/日,虽经多方治疗,每日登厕仍4~5次。刻诊:稀便4次/日,晨起为甚,大便无脓血及黏液,伴肠鸣,胸脘痞闷,面色少华,舌淡苔白腻,舌边齿痕显露,脉沉细,辨证属脾肾阳虚,施以温肾健脾,升阳除湿之剂治疗15天,疗效不显,后细审其证:脉细更带弦象,尺脉滑,伴乏力,胸闷气短(午后为重),夜尿4~5次,因痰饮可见弦脉,滑为有余。据此辨证符合留饮致泻特点,予甘遂半夏汤。
  处方:白芍15g,半夏10g,炙甘草10g,甘遂末3g。用法:前三味加水煎取150ml,兑入蜂蜜150g及甘遂末搅匀,再用文火煮沸,嘱空腹顿服,待腹泻后少啜稀粥以复胃气。数日后病人来诊,自诉服药后肠鸣腹痛、腹泻10余次,随后3天,病人大便2~3次/日,基本成形。望诊:舌边仍现齿痕,问病人服药方法,得知其忽略“空腹”二字,考虑饮邪未尽除,宜再攻之,但恐峻下伤正,故议先补后攻,予以参苓白术散。服用3天后,病人自诉大便次数增加,且杂有涕状物,嘱病人停用参苓白术散,径用甘遂半夏汤(用量及方法同前),病人服药后腹泻7、8次安然无恙,软便1~2次/日。随访2年至今未复发。
  从中可以领悟出:一部分久泻病人多虚中挟实,邪积不去则正气难复,治疗应遵“陈去而肠胃洁”之古训,正如甘遂半夏汤该方论中所说[2]“病饮之人,欲自下利,利后通快,此为所留之饮,欲自去而愈故也。若虽利,利反不快,心下续有坚满,乃所留之饮盘结不欲去也。
  宜甘遂半夏汤”。饮为阴邪,当寅卯阳气升发之时,则气动饮行,而作下利,随其实而攻之,则效如桴鼓。本方应用范围相当广泛,可治疗消化系统的肝硬化腹水、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慢性肠炎,循环系统的心包积液,泌尿系统的慢性肾炎水肿。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通过刺激胃肠道黏膜使肠蠕动增加而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对革兰阴性、阳性菌中的多种细菌有效;并对某些病毒、真菌及有些致病性原虫也有抑制作用。
医疗器械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