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留流产用药分析-广东医学网上投稿
广东医学网上投稿 医学杂志投稿 医学期刊投稿 医学论文发表
稽留流产是流产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临床处理中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稽留流产时间过长,除凝血功能发生障碍之外,因胚胎组织有可能机化,与子宫紧密相连,造成刮宫困难,所以处理时需特别小心。以往处理稽留流产多采用吸宫或钳刮的手段,由于胚胎或胎儿死亡时间过长,且宫口过紧,在手术中易出现流血过多,吸宫不全,甚至DIC等严重并发症[2]。有文献报道胚胎或胎儿死亡滞留宫内4周,易发生死胎综合征,造成不易控制的产后出血,危及孕妇生命,故胚胎或胎儿宫内死亡一旦确诊,应尽快清除胎物。
稽留流产的传统处理方法多为流产前给孕妇服大剂量己烯雌酚3天,增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但孕妇胃肠道反应重[3],之后再行刮宫术或缩宫素引产,但因胚胎或胎儿死亡时间较长,胎盘组织机化,与子宫壁紧密黏连,而且此时子宫肌纤维可发生变性,失去弹性,宫颈较硬,造成缩宫素引产失败,清宫手术操作难度及风险均增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有时须行第二次清宫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稽留流产患者49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0~42岁。抽取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稽留流产49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41岁。两组患者均为停经12~20周,子宫超声检查为部分孕囊壁已塌陷、胚胎停止发育,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阴道清洁度、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无前列腺素过敏史等用药禁忌证。
1.2 方法
观察组米非司酮50 mg,每12 h一次,共2天,4次,服药前后2 h禁食,第3天口服米索前列醇0.6 μg。两药均由上海华联医药公司生产。观察其组织物自然排出情况及阴道流血量,如妊娠组织物排出后,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若口服米索前列醇6 h未见组织物排出,再次加服米索前列醇0.6 μg或阴道流血多即行清宫术,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照组:抽取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稽留流产患者490例,口服己烯雌酚3 mg,每日3次,连服3天,第4天根据子宫大小,孕12周者行钳刮术,孕12+周者行静注缩宫素,待其自然排出胎儿、胎盘后行清宫术。
1.3 流产效果评定
观察组:服米索前列醇后24 h内排出为成功,超过24 h未排出或因阴道流血多即行钳刮术为失败。对照组:24 h内排出或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均为成功,超过24 h未排出或需静注缩宫素或需两次或以上刮宫为失败。
1.4 观察指标
(1)用药后流产情况;
(2)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3)用药期间的阴道流血量;
(4)发生人工流产手术综合征的情况。
2 结果
2.1 用药后流产情况
观察组:宫腔内组织物自然排出450例(92%),超过24 h未排出,或因阴道流血过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失败40例(8%)。对照组:24 h内宫腔内妊娠组织物自然排出195例(40%),或因阴道流血过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为95例(20%),超过24 h未排出或需静注缩宫素需二次清宫290例(40%);成功率60%,失败率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8例,30例口服米索前列醇后伴腹泻,无发热,予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胚胎组织物完整排出,考虑为米索前列醇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40例患者口服米索前列醇后约6 h未见胚胎排出,下腹阵发性痛伴阴道少量出血,患者情绪紧张要求行清宫术,清宫时见宫口已开,羊膜囊鼓出宫口外,顺利行钳刮术,术后超声检查示宫内无异常,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大出血。对照组:250例出现恶心、呕吐、手发麻等症状,症状较轻,给予口服维生素B6处理自行缓解。
2.3 用药期间的阴道流血量及手术情况 观察组:≤50 ml 360例(74%),50~80 ml 90例(19%),≥80 ml 40例(9%),均立即行清宫术。宫腔内组织物自然排出450例(92%),失败40例(8%),因阴道流血过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对照组:≤50 ml 80例(17%),出血100~200 ml 280例(58%),出血量300 ml 130例(27%)。490例中,24 h内宫腔内妊娠组织物自然排出195例(40%),因阴道出血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95例(20%),超过24 h未排出或需两次清宫为290例(60%),结果说明:观察组清宫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贵阳医学院学报投稿 http://www.qikanba.com/
稽留流产是流产的一种特殊类型,在临床处理中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稽留流产时间过长,除凝血功能发生障碍之外,因胚胎组织有可能机化,与子宫紧密相连,造成刮宫困难,所以处理时需特别小心。以往处理稽留流产多采用吸宫或钳刮的手段,由于胚胎或胎儿死亡时间过长,且宫口过紧,在手术中易出现流血过多,吸宫不全,甚至DIC等严重并发症[2]。有文献报道胚胎或胎儿死亡滞留宫内4周,易发生死胎综合征,造成不易控制的产后出血,危及孕妇生命,故胚胎或胎儿宫内死亡一旦确诊,应尽快清除胎物。
稽留流产的传统处理方法多为流产前给孕妇服大剂量己烯雌酚3天,增加子宫对缩宫素的敏感性,但孕妇胃肠道反应重[3],之后再行刮宫术或缩宫素引产,但因胚胎或胎儿死亡时间较长,胎盘组织机化,与子宫壁紧密黏连,而且此时子宫肌纤维可发生变性,失去弹性,宫颈较硬,造成缩宫素引产失败,清宫手术操作难度及风险均增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有时须行第二次清宫术,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来我院就诊稽留流产患者490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0~42岁。抽取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稽留流产49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41岁。两组患者均为停经12~20周,子宫超声检查为部分孕囊壁已塌陷、胚胎停止发育,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阴道清洁度、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四项、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无前列腺素过敏史等用药禁忌证。
1.2 方法
观察组米非司酮50 mg,每12 h一次,共2天,4次,服药前后2 h禁食,第3天口服米索前列醇0.6 μg。两药均由上海华联医药公司生产。观察其组织物自然排出情况及阴道流血量,如妊娠组织物排出后,肌肉注射缩宫素10 u,若口服米索前列醇6 h未见组织物排出,再次加服米索前列醇0.6 μg或阴道流血多即行清宫术,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照组:抽取1997年1月至2000年12月稽留流产患者490例,口服己烯雌酚3 mg,每日3次,连服3天,第4天根据子宫大小,孕12周者行钳刮术,孕12+周者行静注缩宫素,待其自然排出胎儿、胎盘后行清宫术。
1.3 流产效果评定
观察组:服米索前列醇后24 h内排出为成功,超过24 h未排出或因阴道流血多即行钳刮术为失败。对照组:24 h内排出或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均为成功,超过24 h未排出或需静注缩宫素或需两次或以上刮宫为失败。
1.4 观察指标
(1)用药后流产情况;
(2)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3)用药期间的阴道流血量;
(4)发生人工流产手术综合征的情况。
2 结果
2.1 用药后流产情况
观察组:宫腔内组织物自然排出450例(92%),超过24 h未排出,或因阴道流血过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失败40例(8%)。对照组:24 h内宫腔内妊娠组织物自然排出195例(40%),或因阴道流血过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为95例(20%),超过24 h未排出或需静注缩宫素需二次清宫290例(40%);成功率60%,失败率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8例,30例口服米索前列醇后伴腹泻,无发热,予对症治疗后、逐渐缓解,胚胎组织物完整排出,考虑为米索前列醇引起的胃肠道不良反应,40例患者口服米索前列醇后约6 h未见胚胎排出,下腹阵发性痛伴阴道少量出血,患者情绪紧张要求行清宫术,清宫时见宫口已开,羊膜囊鼓出宫口外,顺利行钳刮术,术后超声检查示宫内无异常,所有病例均未发生大出血。对照组:250例出现恶心、呕吐、手发麻等症状,症状较轻,给予口服维生素B6处理自行缓解。
2.3 用药期间的阴道流血量及手术情况 观察组:≤50 ml 360例(74%),50~80 ml 90例(19%),≥80 ml 40例(9%),均立即行清宫术。宫腔内组织物自然排出450例(92%),失败40例(8%),因阴道流血过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对照组:≤50 ml 80例(17%),出血100~200 ml 280例(58%),出血量300 ml 130例(27%)。490例中,24 h内宫腔内妊娠组织物自然排出195例(40%),因阴道出血多即行钳刮术一次宫腔干净95例(20%),超过24 h未排出或需两次清宫为290例(60%),结果说明:观察组清宫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贵阳医学院学报投稿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