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气道咳嗽综合症的中药临床治疗效果研究-有关麻醉方面的论文
有关麻醉方面的论文 麻醉医学论文 麻醉毕业论文 医学论文发表
1症候特征
(1)主要表现:慢性咳嗽(时间常超过8周),咯吐或回吞黏痰;喉部发痒,觉有液体从后鼻部流入咽喉;咽中异物感,有频繁清嗓现象。可伴有鼻塞、流涕等。
(2)检查:咽部可见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滴流;或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肺部听诊病理性体征不明显,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血常规化验基本正常。
(3)经五官科相关检查诊断为各类型鼻炎、鼻窦炎、咽喉炎等。
2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尚无对应名称,可归属于“久咳”“鼻渊”“鼻鼽”“喉痹”等范畴。究其病理机制,多因脏腑虚损、邪滞内蕴所致,为虚实夹杂之证。患儿素体肺脾气虚,抗邪无力则病程缠绵;肺脏为风冷所乘,邪聚气道则喉痒;肺失宣肃则咳嗽咯痰;脾虚气弱,湿浊停聚,结滞局部则有液体流滴;痰湿久蕴、阻塞气道、气机不利则咽中有异物感,频繁清嗓则利气顺痰畅;久病多瘀,瘀痰互结则可见咽壁滤泡增生样改变。合参辨析,其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痰、瘀、虚;病位责之肺脾,涉及肺之官窍于鼻、肺脾系之所属咽喉;病性为本虚标实。
3治法方药
治疗宜补虚泻实、消补兼施,寒温并用、瘀痰同治为法。自拟基本方:黄芪10~15 g、白术6~10 g、荆芥3~6 g、防风3~6 g、薄荷6~9 g、辛夷5~10 g、苍耳子5~10 g、浙贝母10~15 g、桃仁6~9 g、僵蚕6~9 g、射干6~9 g、细辛2 g、木蝴蝶3~5 g、桑白皮10~12 g、夏枯草6~10 g、鹅不食草15~20 g(为8~15岁患儿的常用剂量)。方中以黄芪、白术补肺健脾;荆芥、防风疏散外邪,伍黄芪、白术固护卫气;辛夷、苍耳子长于疏风止痒;薄荷、射干、木蝴蝶擅入咽喉,共用以清解邪毒;细辛温肺散寒化饮;浙贝母、桑白皮合用止咳化痰;桃仁活血化瘀,配夏枯草软坚散结,佐僵蚕祛痰,畅通之力倍增,共散结滞;鹅不食草功在解毒祛风、散结化湿,专走鼻窍引药达所。随症加减:咳嗽痰多者合二陈汤加天浆壳;口干、便结者加芦根、天花粉;食少、神疲者加太子参、谷芽、麦芽;咽壁分泌物悬挂呈黄色黏液样者加黄芩、薏苡仁;咽部滤泡明显者加连翘、牛蒡子;若呈鹅卵石样改变则加皂角刺、鱼脑石。
4临床体会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常发生在晨起时,或以体位改变为主,夜间少咳。在排除小儿支气管肺炎等胸肺其他疾病时,若见患儿有不停“清嗓子”动作,询问似有液体从后鼻孔流入喉咙的感觉时,应高度怀疑本病;五官科检查,可作出鼻部疾病的明确诊断。但除鼻部疾患外,咽、喉、扁桃体也是引起该病的常见原因之一,不容忽视。治疗一般用抗生素和普通止咳药物效果常不明显。中医辨证病位在肺脾及所络属鼻窍咽喉,病理机制涉及风、痰、瘀、虚,病性以本虚标实常见。治疗宜标本兼治,当祛风化痰、活血散结、补虚培本诸法联用。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同汇一炉,即“聚于胃,关于肺;痰为重,治在脾”要旨之所在。其中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品宜贯穿治疗前后,再结合舌脉诸症,灵活加减化裁,方能奏效。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指上呼吸道疾病如普通感冒等通过鼻分泌物后流和/或炎症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又称“鼻后滴漏综合征”,为临床慢性咳嗽的四大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该病在学龄期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由于属儿(内)科与五官科跨科疾病,故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根据中医四诊合参、审症求因原则,辨证时涉及到风虚痰瘀,在治疗时除要疏散外邪、扶正补虚以达痰化咳止为目的外,还要考虑久病多瘀、邪聚局部之瘀痰互结征象,加用散结、祛瘀之品实为必需。故取荆芥、防风疏风;细辛散寒;薄荷、辛夷、苍耳子散邪;浙贝母、桑白皮止咳化痰;黄芪、白术补虚培本;桃仁、僵蚕、射干、夏枯草、薏苡仁、牛蒡子、木蝴蝶、鹅不食草入窍道瘀痰并治。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咳嗽渐愈,疗效较佳。
麻醉医学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1症候特征
(1)主要表现:慢性咳嗽(时间常超过8周),咯吐或回吞黏痰;喉部发痒,觉有液体从后鼻部流入咽喉;咽中异物感,有频繁清嗓现象。可伴有鼻塞、流涕等。
(2)检查:咽部可见咽后壁有黏液样物附着甚至见其滴流;或见咽后壁滤泡明显增生呈鹅卵石样改变。肺部听诊病理性体征不明显,胸部X线摄片无异常,血常规化验基本正常。
(3)经五官科相关检查诊断为各类型鼻炎、鼻窦炎、咽喉炎等。
2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尚无对应名称,可归属于“久咳”“鼻渊”“鼻鼽”“喉痹”等范畴。究其病理机制,多因脏腑虚损、邪滞内蕴所致,为虚实夹杂之证。患儿素体肺脾气虚,抗邪无力则病程缠绵;肺脏为风冷所乘,邪聚气道则喉痒;肺失宣肃则咳嗽咯痰;脾虚气弱,湿浊停聚,结滞局部则有液体流滴;痰湿久蕴、阻塞气道、气机不利则咽中有异物感,频繁清嗓则利气顺痰畅;久病多瘀,瘀痰互结则可见咽壁滤泡增生样改变。合参辨析,其病理因素不外乎风、痰、瘀、虚;病位责之肺脾,涉及肺之官窍于鼻、肺脾系之所属咽喉;病性为本虚标实。
3治法方药
治疗宜补虚泻实、消补兼施,寒温并用、瘀痰同治为法。自拟基本方:黄芪10~15 g、白术6~10 g、荆芥3~6 g、防风3~6 g、薄荷6~9 g、辛夷5~10 g、苍耳子5~10 g、浙贝母10~15 g、桃仁6~9 g、僵蚕6~9 g、射干6~9 g、细辛2 g、木蝴蝶3~5 g、桑白皮10~12 g、夏枯草6~10 g、鹅不食草15~20 g(为8~15岁患儿的常用剂量)。方中以黄芪、白术补肺健脾;荆芥、防风疏散外邪,伍黄芪、白术固护卫气;辛夷、苍耳子长于疏风止痒;薄荷、射干、木蝴蝶擅入咽喉,共用以清解邪毒;细辛温肺散寒化饮;浙贝母、桑白皮合用止咳化痰;桃仁活血化瘀,配夏枯草软坚散结,佐僵蚕祛痰,畅通之力倍增,共散结滞;鹅不食草功在解毒祛风、散结化湿,专走鼻窍引药达所。随症加减:咳嗽痰多者合二陈汤加天浆壳;口干、便结者加芦根、天花粉;食少、神疲者加太子参、谷芽、麦芽;咽壁分泌物悬挂呈黄色黏液样者加黄芩、薏苡仁;咽部滤泡明显者加连翘、牛蒡子;若呈鹅卵石样改变则加皂角刺、鱼脑石。
4临床体会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咳嗽常发生在晨起时,或以体位改变为主,夜间少咳。在排除小儿支气管肺炎等胸肺其他疾病时,若见患儿有不停“清嗓子”动作,询问似有液体从后鼻孔流入喉咙的感觉时,应高度怀疑本病;五官科检查,可作出鼻部疾病的明确诊断。但除鼻部疾患外,咽、喉、扁桃体也是引起该病的常见原因之一,不容忽视。治疗一般用抗生素和普通止咳药物效果常不明显。中医辨证病位在肺脾及所络属鼻窍咽喉,病理机制涉及风、痰、瘀、虚,病性以本虚标实常见。治疗宜标本兼治,当祛风化痰、活血散结、补虚培本诸法联用。攻不伤正、补不留邪,同汇一炉,即“聚于胃,关于肺;痰为重,治在脾”要旨之所在。其中化痰散结、活血化瘀之品宜贯穿治疗前后,再结合舌脉诸症,灵活加减化裁,方能奏效。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是指上呼吸道疾病如普通感冒等通过鼻分泌物后流和/或炎症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又称“鼻后滴漏综合征”,为临床慢性咳嗽的四大常见病因之一。临床上该病在学龄期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由于属儿(内)科与五官科跨科疾病,故常易造成漏诊或误诊。
根据中医四诊合参、审症求因原则,辨证时涉及到风虚痰瘀,在治疗时除要疏散外邪、扶正补虚以达痰化咳止为目的外,还要考虑久病多瘀、邪聚局部之瘀痰互结征象,加用散结、祛瘀之品实为必需。故取荆芥、防风疏风;细辛散寒;薄荷、辛夷、苍耳子散邪;浙贝母、桑白皮止咳化痰;黄芪、白术补虚培本;桃仁、僵蚕、射干、夏枯草、薏苡仁、牛蒡子、木蝴蝶、鹅不食草入窍道瘀痰并治。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咳嗽渐愈,疗效较佳。
麻醉医学论文 http://www.qikanba.com/
我要分享到: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