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环扎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
摘要:早产是产科常见的问题,造成早产的原因多种多样.其 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宫颈机能不全。临床上结合孕妇的孕产 史,同时超声监测孕妇宫颈长度等诊断宫颈机能不全。应用 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预防早产的发生具有重要的。
关键词:宫颈机能不全;超声监测:宫颈环扎术
早产及晚期流产是导致饪振失败、新生儿发病及死亡的 重要原因,而导致早产及晚期流产的病因是多样的,其中宫颈 机能不全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临床上应用宫颈环扎术来治 疗宫颈机能不全,从而去阻止早产及晚期流产的发哇3该技 术已有50多年的应用历史,现对其情况综述如下。
1 宫颈环扎术的历史
宫颈环扎术应用于临床迄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Lash A & Lash S. 1,首先描述了经阴道的宫颈环扎,但是他们没有正式提出这个概念c而Shirodkar和McDonald'"'分别于1955 年和1957年对宫颈环扎术正式命名,同时对宫颈环扎术的操 作也有详细的说明,并且对治疗早产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965年Beson和Durlee4c在第一次提出了经腹的宫颈环扎术。
2 宫颈环扎术术前的评估
2. 1 宫颈功能状态 宫颈功能状态的准确评估对是否有必
要作子术和于术的疗效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宫颈位于F宵与 阴道之间,在非孕期其长度约为25 -30 mm,在怀孕期间.它 主要作用是在胎儿外部形成一个屏障,其长度是J个动态变 化的过程,饪振最后三个月以前,长度相对稳定,孕14 -22周 宫颈长度约为35 - 40 mm,孕24 - 28周时平均缩短到35 mm,而到孕32周以后,宫颈的长度约为30 mm5-7临床上通常应用超声来测量宫颈的长度.通常应用腹部 超声8J腹部超声只有等膀脱完全充盈才能清楚的显示宫颈,同时这样又可能造成宫颈变长的假象,给宫颈测量带来较 大的误差9 J随着阴道超声的出现,可以用其准确地测量宫 颈长度,并且可以反复和安全操作,同时不需要特殊准 备10,11阴道超声测量宫颈长度已成为临床t评估宫颈功 能的金标准,从而为宫颈环扎术严格地筛选出适应人群。
推荐阅读:《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宫颈长度<15 mm是自发早产的较强预警信号,13随 着宫颈长度的缩短,其发生早产的风险呈指数增加,长度在 30 mm时,发生早产的风险小于1% ,而只有5 mm时,风险为 80% ,14 J c Berghella等~ IS J对109名孕妇在孕16 - 24周的宫 颈长度进行连续性监测(孕妇孕前均有宫颈锥切史) ,<35周 时自发早产的比率为12.8% 0其中宫颈长度<25 mm有30 人(27.5%),在孕35周之前自发早产的风险显著性增加(RR,4.74;95%CI,I.57-15.33)o Owen等16对183名曾有 过一次或多次<32周时自发流产的孕妇进行研究,在其孕16 -24周时,每两周进行阴道超声监视~ 0在孕26周前发牛自 发流产的为15% ,在26 -34周之间的为II侨{其中.怀孕, 开始或孕22周前宫颈长度运30 mm的孕妇,发生自发流产的 风险显著性增加(P <0.00(1)
宫颈长度的mlJI量应该较早进行,越晚则激发宫缩反感染 的机率大大增加」在娃振中期子宫峡部延伸而形成子宫F段 的过程中,羊膜囊内压逐渐增加,若宫颈内口松弛则宫颈口被 动扩张,羊膜囊向颈管内膨出露与宫颈外口,最终因张力过大 或感染因素致胎膜早破,终于流产或早产17
2.2 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断 由于定义不一,诊断标准不 , 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病率难以准确统计1以前对宫颈机能斗、伞 的诊断只根据是否有反复的中孕期流产史,然而由宫颈机能 不全导致的连续性早期流产多于中孕期流产18
在超声仪器问世之前,医生只能根据患者的病史来诊断 宫颈机能不全,现在有了新的诊断标准18.19。下列情况要考 虑宫颈机能不全: (1 )无其它原因导致的反复中孕期流产史; (2)在孕中期,少量或没有宫缩的情况下.突然出现的宫颈变 短直和扩张; (3 )对有妇科和产科病史的患者,用超声连续监 测宫颈变短直,证实了宫颈机能不全;(4)通过超声检测时偶 然发现宫颈变短直或呈漏斗状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