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旱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胃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预后情况和确诊时的病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早期对胃癌患者实施预后的效果要好于中晚期胃癌的预后。但是,检查出早期胃癌的成功率并不高,这是因为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当发现时患者基本到达进展期。因而,对胃癌患者尽早检查诊断是根治胃癌,降低死亡率的重要途径。现对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经手术证实的早期胃癌患者30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报导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资料共计30例,均为1998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经手术证实的早期胃癌患者。男18例,女性12例,年龄29-74岁,平均年龄46.1±2.4岁。其中50-60岁有13例,占43.339岛,为高发年龄组。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中有慢性胃病史者18例(63.33%),年上腹隐痛及不适等有28例,呕血或黑便为首发症状者有2例。少数患者伴有不同程度食欲减退,上腹闷胀感。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偶有上腹部轻微压痛。
1.3手术发现(1)病变部位g按L、M、U分区法,所有患者中L区19例,M区6例,Lm区2例,U区3例。(2)病灶大小z直径<3em者25例(83.339串);直径二;;:3em者5例。
1.4病理诊断CD病灶类型:本组I型3例,IIa型2例,IIb型2例,IIe型12例,IIe+ill型2例,ill型9例。IIe型最多,占40%,其次是皿型,占30%0(2)病变深度:17例为浸润至蒙古膜层,13例为浸润至蒙古膜下层。(3)组织类型:高分化腺癌9例,中分化腺癌7例,低分化腺癌6例,乳头状腺癌4例,印戒细胞癌2例,未分化腺癌及蒙古液腺癌各1例。(4)胃周淋巴结转移情况:教膜内癌17例,其中淋巴结转移1例:教膜下癌13例,其中胃左动脉旁淋巴结受累3例。
2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后无并发症痊愈出院。随访时间ι10年。第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1∞9岛,第3年的生存率为93.339也(28/30),5年以上的生存率为86.679串(26/30)。肿瘤浸润至毅膜层及敬膜下层的5年生存者分别为28例
(93.33),27例(90.∞盼。Dl和D2术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和93.33%(28/30)。早期胃癌术后复发者2例(6.679份,其中1例为蒙古液腺癌,1例为印戒细胞癌。
3讨论
若患者的癌组织出现在胃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则可称为早期胃癌。不论胃癌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粘膜癌(M癌)+粘膜下层癌(SM癌)。通常情况下,早期胃癌具备不同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胃癌导致的胃粘膜损伤引起胃肠功能紊乱、酸分泌变化所造成的[目。
推荐阅读:《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3.1提升早期胃癌诊断率
本组资料中,早期胃癌高发年龄阶段在50-60岁,慢性胃病史是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且症状会突然加重。而呕血、黑便也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在诊断时期需要对以上人群展开定期随访或检查。在早期胃癌诊断过程中常常会运用到纤维胃镜,x线领餐、病理组织活检等方式。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要对病变的细小变化进行观察,从多方面展开活检工作,若患者在组织学检查中呈现阴性状态,需要在3-4周内接受复查,制定好跟踪调查计划,这也能帮助患者尽早诊断胃癌。
3.2早期胃癌的病理特征
在早期胃癌中,凹陷型是最为普遍的类型。本组资料中凹陷型(lle和ill)患者占的比例最多,其中IIe达409串(12130)。根据L、M、日区分沽,本组早期胃癌在L、M两区较为常见,这说明L、M区是早期胃癌的高发区。胃癌的组织学类型能够体现出生物学特性,对于患者的预后带来影响。本组研究资料中,分化腺癌占有的比例最大,高达86.679毛(26/30),印戒细胞癌、未分化腺癌、辈古液腺癌的比例仅为13.339串(4/30)。
3.3早期胃癌的外科治疗
胃癌手术治疗的重点在于将病灶及有可能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彻底切除。这主要是因为随肿瘤的增大会加大漫润的深度,提高了淋巳结的转移率。当前虽然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在术后残胃的排空功能和胆囊收缩功能中造成的影响很小,但依据要坚持根治性原则,在选择治疗方式过程中应该
本文由学术期刊吧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文章NEWS
- • 高职生道德信仰调查 本文版权由期刊吧所有
- • 医学论文中的统计问题
- • 医学论文投稿秘籍
- • 医学论文写作的程序介绍
- • 医学论文摘要的书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 叙述医学研究论文标引用词的选择
- • 医学论文写作五大妙招
- • 如何进行儿科临床科学研究选题
- • 医学论文写作的流程
- • 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面存在问题总结
推荐期刊Tui Jian
-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 Pedosphere